再谈比干文化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云南《生活新报》刊登了有关内厝人在云南创业的报道。云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李杰教授说到:  “内厝人建起比干纪念馆,形成了一种核心文化的竞争力,是现代企业、团体乃至社会最缺乏的东西。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内厝人,他们相互比富、怕落后,富了就为家乡作贡献,这使他们富裕路越走越宽。”我认为,李教授说在点子上了。这种核心文化就是比干文化。
      我曾和友人认真地讨论“什么是比干文化”?  “比干文化从何而来”?  “如何进行比干文化研究”?
 

      一、要说比干文化,首先必须说说文化和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呢?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如今,关于文化的表述类别很多,比如闽南文化、郑成功文化、妈祖文化、企业文化、陶瓷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石头文化等等,各种文化研究也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我认为,通俗地说,文化是一个团体、一个区域、一项颇具影响的事物或者一个民族长期相处(磨合)而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公认的风格、风气吧。
      传统文化呢?它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根底的东西,关系到一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然,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其价值,并发展它,以保持其不竭的生命力。
      有人要求我更通俗地将文化这东西解释一下,我只好举例了。我到一户人家做客,这家三代人七口子,家里窗明几净,待人接物礼貌有序,老者热情招呼,儿孙微笑问好,令人如沐春风。我与老者谈话,其儿辈做饭菜,孙辈看书,各忙其所。席间,长慈幼孝,其乐洋洋。这种氛围应该是这家人多年相处形成的吧。我认为,这是一种家庭文化,叫做父慈子孝,和睦之家吧。我到另一家做客,也是七口之家,父子关系平等,儿子有时叫老子为“老头”,还会拍拍老者的肩膀。我与老者谈话,儿辈会过来插话。席间,孙辈不怎安份,上上下下换位而坐,长辈也一笑置之。这是另一种家庭文化吧,叫做自由平等,宽容之家吧。试想,如果这两家的某男某女走到一起,结成亲家,大概有些东西该磨合的,新家庭必有新气象,而其根底与两家都有关。以此为例,推而广之,就有村风民俗:再推而广之,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大家认同了,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帮助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可以说,文化也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的资产。
      那么,什么是比干文化?比干文化从何而来呢?
      比于是林姓的太始祖,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犯颜直谏的忠臣。他因为劝告纣王“善行仁义”而被剖腹挖心而死,  “仁义”乃是比干精神的核心,“善行仁义”是其旗帜,比干是为坚持仁义而殉国的忠臣。  《比干文研》前几辑对此问题已经作了阐述。可以肯定,“仁义”是比干文化的第一要点。
      宋嘉祜元年(1064),仁宗皇帝御览光禄大夫、侍御史林悦家谱,于谱首题书“忠孝”两字并钤以御宝,赐诗二章,其中有“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之名句。皇帝御笔题谱,可称独一无二。近千年来,林姓族人,以忠孝为荣,以忠孝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林姓族人以“忠孝”为堂号,世称“忠孝传家”,  “忠孝”成了比干文化的第二要点。
      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列百家姓中的第19位。源出黄帝,成汤帝胄,派衍华夏.族裔遍播于五大洲。与中华民族一样,林姓人具有勤劳俭朴的美德,乐于奉献的精神,参与华夏民族共同创建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因此,勤俭与奉献同样是比干文化中的要素。
      综上所述,可以说比干文化的内容是:  “仁义、忠孝、勤俭、奉献”等精神的融合。我们要肯定和鼓励的就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良好的家庭文化关系到子孙,良好的村庄文化关系到村风民俗,良好的民族文化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村庄,长期以来,倡导“仁义、忠孝、勤俭、奉献”的美德,  “比勤俭、比富裕、比奉献”并持之以恒,形成风气,有了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就成了核心的文化竞争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华林姓也是龙的传人中的一支派。全民族必须大团结,大团结必然促进大发展。
 

      二、那么,让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研究,讨论一下关于比干文化中的仁义、忠孝、勤俭、奉献等要素吧。
      仁义即仁爱和正义。我们在《比干文研》第九、第十、第十一辑中已作较多的阐述。  “仁”体现了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的人文思想,即对人的尊重,它包含爱、同情、宽恕、推己及人,牺牲自我,以及由这些出发的全部原则,即发展到现时的“以人为本”。  “义”。指的是正义,人们视公正、公平、诚信、和谐为正义,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不义。  “以社会为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义,讲公道讲厚道也是义。做人对社会对朋友不但要讲仁义,而且要做到有仁有义,这是基本点。
      忠孝是为人之本。忠孝是对国家(人民)对长辈而言的。  “忠”指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封建社会中,当国君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时,忠君是应该提倡的。忠臣、孝子是人们赞赏的古老的话题,忠孝也是现时值得大写的话题。有句俗话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难,说的是不容易,并非不可能,那是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别事例。忠孝应该是能统一的,没有祖国,哪有父母的安宁。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远离父母,慷慨赴义,是忠,也渗透着“孝”。做祖国和人民的好儿女和做父母的好儿女并没有矛盾。替父母揉肩捶背,并不影响对事业的忠诚,还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把“孝子贤孙”视为贬义词,这是一种无知。我们知道,有国才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很难想象,一个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怎么去爱他人?一个连养育了自己的家都不认的人,怎么去热爱他乡,怎么去献身自己的祖国?做人应该孝敬父母,还应该“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当今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我们热忱地歌颂忠孝之举,用一颗颗孝亲敬老的心来关爱老者,增进社会的和谐,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传统。
      勤俭是立身之本,一个人为人做事要成功,一个团体要发展,没有勤俭是难以做到的。俗话说:  “成功要靠天资、机遇和勤奋。”  “机遇”是境遇、时机、机会。是不期而来的。但也靠人的机灵去捕捉,去把握。它与勤奋的人特别有缘份。俗话说:  “大富在天,小富靠勤俭”,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都是讲勤俭在创建事业上的意义。内厝人在打拼创业时,也是勤勤俭俭地发展起来的。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勤俭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是我们战胜许多困难的法宝。在建设现代化的历程,仍然离不开勤俭。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它是我们强烈呼唤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内厝人热情地颂扬奉献精神,富了就为家乡作贡献,已形成一种风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人活着为什么?如果只单纯是吃喝玩乐,那只是一种生物性的要求,是普通层次的生活。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有精神追求的。为理想、为大众而生活的人活得更有意义。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人是有益于人民的人,是高尚的人。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千丝万缕,割绝不了。文化如果受摧残,萎缩了,经济也好不了。我们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十年,大革文化的命,批孝子贤孙、批温良恭谦让、批自由、民主、博爱,中华文化崇尚的东西被冲击得所剩无几,造成经济上濒临崩溃,其教训是沉痛的。因此,我们要大兴为人民服务之风,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先进的文化陶冶勤劳的人民,人民生活更美好:先进的化滋润希望的田野,田野更加欣欣向荣。千百万人为人民而奉献,祖国必然更加繁荣昌盛。
      应该指出的是:重视文化建设成为魅力内厝的一大亮点。内厝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为使村民在精神上富起来,确定了“培养小的、教育大的、敬养老的、扶持贫的”工作思路。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的十佳小康村。奉献是村民的共识。村民捐资500多万元,创办了南安市第一所融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捐资公益事业600多万元建立了青年俱乐部、老人学校、农村技术学校、书画社、南音社、老人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音像放映厅等等,扶贫助困100多万元。募集300多万元建造了比干纪念堂,10多年来出版了《海内外林姓源流》和《比干文研》大量资金1-11集共160多万字的文化研究资料,还与12个国家与地区的社团保持文化联系。文化为内厝注入了活力,内厝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三、如何进行比干文化研究呢?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即弘扬比干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
      现代人知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必须有充满活力的文化强有力地支撑。比干爱国主义精神中所具有的仁义、忠孝、勤俭、奉献等因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必须发扬的。应该把弘扬比干精神,融人弘扬中华先进文化的时代潮流中,推进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要激发比干文化的活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有全民的、集体的、私人的等等形式),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各种思想文化有其多变性和差异性,它们互相影响着。比如说,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个人享受,有人追求共同富裕,有入追求大众幸福,有人追求崇高理想。因此,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千多年前,身为商纣王的亲叔叔,官居少师职位的比干,是有权位的。但他以社稷为重,  “敢言直谏,不惜身死,成为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他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敢于与人民的敌人作坚决斗争的人是英雄,敢于在专制统治下讲真话的人也是英雄。比干是一位敢于在专制统治下讲真话而被昏君剖腹挖心的英雄,是一位具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无畏英雄。逆境中的悲情英雄常常激起人们无尽的钦佩之情。三千多年前,林氏的太始祖善行仁义,为民请命而献身,林姓子孙为此而自豪,中华民族有正义感的人们也深深地为之振荡心胸,为之歌颂。比干摒弃了个人的私利,荣辱得失,升华到“善行仁义”的境界。三千年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人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的提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
      新时期新阶段提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比干文化研究要顺应这个形势,讲为人民服务、讲以人为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继承下来,发挥光大。
    其次,弘扬比干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比干文化的研究,明白了历史,明白了道理。要继承比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关健在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的效率和活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形成的灿烂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创新。  “忠孝”、  “勤俭”,在新的时期,有着新的含义。忠于祖国、孝敬长辈,勤奋俭朴是每个公民道德上应该做到的基本点,也是社会的要求,必须大力弘扬,并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弘扬中华美德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继而认真总结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体会其中的内在魅力,复兴民族的光辉文化。这样,物质丰富了,又有精神文化的支撑,才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三,弘扬比干文化,要有奉献精神。文化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娱乐,文化是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是上层建筑。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辉煌的文化,其中奉献精神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比干为“善行仁义”而献身,其精神感天动地,流芳千古。  “善行仁义”显示了仁者爱人的人格尊严,是人权的显现。比干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争取仁义的宣言,并得到了历代忠臣、志士的继承、如屈原、诸葛亮、魏征、岳飞、文天祥、海瑞、林则徐……,他们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他们都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人民利益而勇于奉献的人,都是高尚的人。他们的奉献神,激励着人们,让人们一代代传承着并发扬光大。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比干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弘扬社会正气,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比干文化研究健康发展的途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相統一是比干文化研究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加倍认识到文化的支撑作用,文化的魅力,以及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经济活力和文化创造的活力是相辅相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丰收,必然为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作者:思超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再谈 比干 文化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