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进忠言与实事求是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略談進忠言與實事求是
    讀《資治通鑒》,荀悦有一段話:“故德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位;能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事;功必核其真,然后授其賞;罪必核其真,然后授其刑。”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然而要做起來却是不容易的。
    先說“核其真”,比如講真話實在是難,首先是能不能講、敢不敢講。
    奴隸社會,王權即天命,順王者昌,逆王者亡。說真話而不中王者聽的,要人頭落地。紂王是商朝的暴君,他繼位后,加重壓榨奴隸,聚斂錢財、修建宫殿;又好淫樂,經常通宵達旦地飲宴。當人民對他不滿時,他使用各種酷刑進行鎮壓。他拿老百姓的生命當兒戲,為所欲為,把國家糟蹋得不象樣子。對此情况,各種人物有各自的表現。费仲、惡來等一伙奸臣,逢迎拍馬,幫暴君干壞事;三公重臣表示不滿,結果九侯被剁為肉醬,鄂侯被殺了做成肉巴,姬昌被關押起來;紂王之叔箕子去勸說無效,被關禁,后來送去服苦役;其庶兄微子也去勸說,紂王也不聽,微子只得逃亡他鄉。这時,紂王已經落到众叛親離的地步,商朝危在旦夕。
    紂王的叔父比干,曾輔助紂王平息外患、發展生產立了功。擺在比干面前,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躲避苟活,二是冒死直諫。比干認為“君有過而不以死争,則百姓何辜?”他抱定必死之志,一連三天進宫犯颜直諫。紂王惱羞成怒,殘暴地殺了比干,“刳視其心”。一代名臣比干就這樣慘死了,这悲壯的人物,舍身成仁、名留青史;而紂王的殘酷統治在比干辭世后的第二年覆滅了,暴君罪惡,遗臭萬年。
    比干不愧是個敢于講真話的人,他知難而進,面對死亡無所畏懼。人總是要死的,比干為百姓而直言進諫被剖心而死,死得悲壯,死得震撼人心。我國有文字可考查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在三千多年后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這樣記載着:“商紂不聽任何規勸。他的叔叔比干,為人正直,幾次向他提意见,商紂殘暴地將比干挖心處死。”可見,比干是我國有史記载的第一位忠臣。
    事情往往是難以做到的則顯得更可貴。講真話,一定要有忠心和勇氣,是要付出代價的。歷史上就出現過不少敢講真話的人。爱國詩人屈原,面對楚國的衰落,希望革新圖强,他說了真話,却被當權的貴族排擠,遭到楚王的流放,后來,投汩羅江自盡。他的楚辭《離騷》寫出了自己的不幸與對楚國人民的熱爱。伍子胥為國盡忠,被吴王夫差殺了;卞和獻寶玉被刖足;李斯出良策,受酷刑問罪;賈誼傾力治國,遭佞臣饞害;司馬遷直言遭宫刑。俗語說:“忠臣死無粕”。一段忠言史,往往飽含着許多血與泪。  然而,人民對這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感嘆不已,對他們的精神贊嘆有加。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肯定这些仁人志士的爱國精神和直言的勇氣。他們的事迹在中國歷史上閃爍着光芒,形成一種優秀的傳統,成了一種寶貴的精神遗產。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歷史上少數較有作為的帝王,他們對紂王不納比干忠諫而國破身亡中吸取教訓,封贈比干,廣開言路。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唐太宗封比干為“太師”,謐號“忠烈公”,清乾隆祭比干等等。他們比較注意求諫、納諫、調整政令,因此一些才華洋溢的直言之士能得以啟用,杜會也較清平,都出現過一段“太平盛世”。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間。歷史在向前發展。我們的時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是高舉“實事求是”旗幟的時代。
    武榮殷比干文研會的成立,是時代的產物、實事求是的產物,其宗旨就是要弘揚比干爱國主義精神,為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消滅剥削、消除貧困,追求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豐富。我們要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事業才能順利發展。發展企業,搞好農業,倡辦公益事業是好事;扶貧助弱,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好事;见義勇為,見不平之事,敢于挺身而出講公道話,也是好事。思想解放了,講真話講實話的人多了,好人好事有人誇,壞人壞事有人抓,人們的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如果我們能對“德、能、功、罪”等實事一一“核其真”,做到尊重事實,心中有數。再進一步認真地“求是”一一“授其位”、“授其事”、“授其赏”、“授其刑”。那么,我們的事業一定能更加興旺起來的。

    本文作者:南安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
 
 
(作者:陈思超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