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爱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比干爱国精神的现实意羲
     中共中央在通知中指出:“爱国主羲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织,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羲教育的贯彻执行。在我们伟大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事例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生动活泼事例加以具体化,使受教育者更易于吸收。在我国远古朝代,殷商末年的比干事例,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一面鲜明旗织,它的精神为我国各个时期不少爱国志士提供了不少营养,大大鼓舞了他们向阻挠前进的绊脚石去拼搏,于是便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傅统。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林姓的太始祖,姓子名干,因封于比(今山东淄博市一带),故名比干。他是黄帝三十三世孙,商王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父,有贤德,纣王继位时,受命辅助,官少师。
    比干所处的时代,正是商代最后两个统治者——帝乙和帝辛。帝乙多次对东夷用兵,又把都城迁到朝歌(河南省淇县)。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施行诸如炮烙、脯醢等酷刑。大肆献榨奴隶和平民,“厚赋税以实鹿壹之钱,而盈矩野之粟。”②修离宫别馆,作酒池肉林为长夜狂饮,过着放纵的生活。同时为了专制集权,却不用贤人,而只重用跟他意见相同的人,徙而捩大了贵族内部的矛盾和分裂。纣又亲自率兵征东夷,经过近一年的苦战,难取得胜利,但因消耗过大,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扩大激化了内部之间的矛盾,使殷商整个社会造成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不堪局面③。在这大厦将倾的危急关头,作为殷末“三仁”(孔子语,意即三个擎天柱),见纣无道,累谏不听,已去其二,即“微子去,箕子囚”④。作为另一铮铮鲠臣的比干,正是孔子赞之为“三仁第一”⑤为了力挽将复的狂澜,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不仅带来了杀身之祸,差一黠造成了抄家灭族的悲惨局面。
    比干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羲举,虽距现在已经3000多年,但它不仅为历代明君贤臣所借鉴,即在深化开放改革的今天,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羲。表现在: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⑥”:在商纣无道,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况下,比干等“三仁”是被排斥在统治集团之外,徒有贵族之名,实是被暴君商纣夫妇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他们立即去掉而后快。这种情况在比干等人并不是不了解,如逆纣之淫威而上,实有累卵之危。但比干却不徙个人安危着想,而是以国家前途、民族利益出发,认为:“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见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从大局出发,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动,大大符合了今天的时代精神,处在深化开放改革的今天,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已侵蚀了各个角落。面对着社会现实,必须像此干一样,敢于与逗不良习气对着干,徙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勇于揭发社会一些不正常的现实;在对待上必须把国家、个人拢正位置。这种敢煞社会逆流的精神,就是比干的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处处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的一个高尚的人。
    (二)迎着困难上:当殷末商纣暴逆淫乱,国家已成为国将不国,人民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不少爱国之士,面对着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在旦夕局势,无不向纣王忠辣,但结果却遭到无道昏君的残酷迫害,“微子去,箕子囚”,就是前车之鉴。比干属反抗商纣的腐朽统治,属挽救即将崩溃的殷商,挺身而出,以“畏死不言,非勇也”的大无畏精神,抱着“死諫”的浃心,冀望用“死辣”精神采打动暴君。这种献身爱国行动,被誉为“万世谏臣之祖”。鼓舞了不少后代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揭立富强而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忠諫"、“死諫”的大无畏精神,在今天也有其现实意羲。个别领导思想上还有封建残余,不根据客观实际,对一些事物往往“说了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必须像比干那样“无私即无畏”的精神,敢于与那种不合理现象作不調和的斗争,讓新中國更合理地生長,更快走上繁榮、昌盛、富强。
    (三)堅持不懈:比干可貴之處,敢于面對暴君,置個人死于不顧,“奉面進諫,不去者三日,……紂怒曰:‘比干自認為聖人……”’⑦這種堅持真理,堅決向不合理現象作不調和的斗爭,在今天也有其現實作用。今天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雖在社會上已有不少舆論,有的也已訂出條條改正的措施;但往往一轟而起,事后又故態復萌。為了國家民族前途,為了廣大群众根本利益,必須像比干那樣精神,堅持不懈與不合理現象作斗争。只有這樣,才能多快好省把國家建設得更富强,人民的生活達到了更美好。
    (四)處處從百姓着想:比干所處時代正是奴隸社會中后期,他的立足點不是殷商皇族,或社會支柱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而是背叛自己階级,站在廣大奴隸一邊。因此,面對暴君,他能以“君有過而不以死争,則百姓何辜?”⑧這就告訴我們,不管出身任何階級、階層,但必須有一個堅定不移的立足點,必須站在廣大群众一邊,處處事事要以群众利益為利益,凡是符合群众利益的事,一定要大力支持;凡是舆群聚利益背道而馳的事,一定要像比于那樣與它進行堅決的斗争。
    (五)必須建立一個“文明”之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文明古國舆善行仁義有密切聯系。古籍記載:當比干面對無遗之君,“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也。”⑨“仁義”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因此比干的“善行仁義”,就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支柱。今天要使祖國立于世界之林,進行開放改革,也必須處處事事以仁義為準則,講和平、講團結、講信譽,敢于向壞人壞事和强權霸權不良傾向作斗争,只有适樣,才能把中國建成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⑩
    總之,比干精神是我國古代的一份瑰寶,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組成部分。他的爱國精神,是建設新中國的一面鮮明的鏡子。  因此,大力宣傳比干的爱國精神,可以鼓舞着海内外許多爱國志士,為振興祖國貢獻一份力量。正如《爱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所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强爱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爱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注:
    (1)《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印發。
    (2)《史記》卷3《殷本紀》。
    (3)《詩經.大雅.蕩》。
    (4)《林氏源流總序》見《閩林開族千年譜》5頁。
    (5)《孔子家語》。
    (6)《新序》。
    (7)、(9)《閩林開族千年譜》46頁.
    (8)《繹史》卷20。
    (10)《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456—457頁。
 

 
(作者:张家瑜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