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深化改革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姓的太始祖比干(公元前1092年4月初四日一一公元前1029年),姓子名干,因封于比(今山東淄博一帶),故名比干。他是黄帝的三十三世孫,商王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紂王)的叔父。 有賢德,官少師。

     比干處于商代晚期,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祖甲以后的商王,多是淫暴之主,所謂“帝甲亂之,七世而殒”,一味講求享樂安逸①,對奴隸、平民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特别是商代末年商王帝辛(紂),憑借武力對内進行殘酷的壓迫,拼命剥削奴隸和平民,史書記載:“厚赋税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宫室②”。 以滿足他的窮奢極欲。他又大興土木,擴大殷都至于沬邑,南從朝歌(今河南淇縣),北到邯郸,建了很多“離宫别館”,甚至建了“酒池”、“肉林”,聚集奴隸主貴族在瓊樓瑶臺,痛飲狂歡,過着糜爛腐朽的生活。這時商朝與周邊各方國的矛盾也達到尖銳的程度。 商王先集大量的兵力,向西北各部展開進攻,接着他就回師東向,全力進攻東南夷,雖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俘獲了大批夷人,但是損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加深了内部的矛盾。 于是“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叛)者”③。小民方興,相為敵仇”④。奴隸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逃亡、暴動事件不斷發生⑤。社會動蕩不安,“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⑥。到處是哀怨和憤怒。在這個動亂的局面下,統治集團中也有人覺察到這一點,帝辛的哥哥微子啟就曾驚慌萬狀地哀嘆說,“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这时帝辛寵愛的妃子妲己,淫亂不止。面臨着這樣危急的局勢,作為殷末的“三仁”⑦之一的比干,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最后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從比千的為國為民而獻身,距離現在雖已3000多年,但他雖死猶生,他的可貴事迹,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組成部分。現作初步探討,以期日后更加發揚光大。

     (一)為國為民:當時比干正處在侄兒帝辛(紂)統治之下。 帝辛是中國有名的暴君。暴虐荒淫。表現在:(A)“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B)好酒淫樂,嬖于婦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赋税以實鹿臺之錢,……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C)“重刑辟,有炮烙之法。”(D)“用費仲為政,费仲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毁讒,諸侯以此益疏⑧。”由于商紂的暴虐淫亂,國家危在旦夕。在这千鈞一發之際,比干看到國將不國,人民遭受到空前未有的“浩劫”,乃挺身而出,抱着“死諫”的決心,适種“惊天地,泣鬼神”的為國為民的舉動,受到歷代明君賢臣所赞赏,同樣也受到各時代廣大人民的爱戴。這種崇高精神,便成為時代的楷模,鼓勵着海内外炎黄子孫不断發揚光大。

     (二)大無畏精神:當時情况是“昔商政不君,流毒宇内,殷太師比干目擊宗社真危”⑨,從國家大局出發,他認為“君有過而不以死争,則百姓何辜⑩?”從個人職责來說,“主暴不諫,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見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⑪”。“乃奉面進諫,不去者三日。……紂怒曰:‘比干自認為聖人,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剖其心,焚其骸。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視之。下令曰:宗少師妖言惑众,故誅之⑫。”從各種古史笈對比干的記載可以看出,在暴君妖妃極端殘酷統治下,國家岌岌可危,人民飽受煎熬,全國正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大動蕩之時,比干置個人生死不顧,關心國家前途,同情民众命運,冒死向紂王忠諫。當紂王不能采納逆耳忠言時,他堅持三日不去,甚至抛頭顱、灑熱血’,差一點遭到誅全家滅九族的惨禍。這種落地有聲的舉動,真不愧是中華民族之魂,這是東方文明古國值得驕傲于世界之林的偉大精神。

     (三)善行仁義:古史笈記載到比干“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也⑬’ ”。“仁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往今來,明君必行仁義善政,賢臣必以仁義律己,事事必以仁義為準則。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明”與多行仁義有密切關系。當暴君紂王聽到比干“善行仁義所以自恃”時,正觸及他的痛處,勃然大怒,頓生殺機,“刳視其心,火焚其骸”,剖視妃胎,幾至滅族惨禍。 因此,比干的“善行仁義”,就成為時代精神的支柱。

     (四)比干精神成為歷代明君賢臣的借鑒:比干精神通過歷代不少名家的頌揚,世代相傳,逐漸成為廣大臣民的一面鮮明的鏡子。不少明君以此激勵臣民,必須以比干為表率,多以國家為重,多關心民間疾苦。 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后,為鼓勵臣民忠于王室,安定殷商遗民,特意褒獎比干。 首先特派使節到牧野(河南汲郡)整修加高比干墳墓,鑄銅盤銘,記載比干墓的具體方位。與此同時對比干遗孀褒封,對比干的遗腹子賜姓並封爵。 北魏孝文帝在勵精圖治時,兩次親臨比干墓祭奠,大力頌揚比干的忠贞、刚直,如“堯舜之耿介”,“在殷實為梁棟⑭”。希冀臣民都像比干那樣不怕死,支持他的励精圖治。唐太宗在東征途經衛輝時,親帶大臣武將祭奠比干,追贈比干為“太師”,谥曰“忠烈公”,告誡自己應當汲古為鏡,廣開言路,虚心纳諫,因此,出現中國罕有的“貞觀之治”。 宋、元、明、清各朝,不少帝王也都以诗文贊頌比干精神。


     歷代名人對比干精神也大加頌揚。孔子稱比干為“仁人”,並在路過衛辉時親自祭奠“仁人之墓”,並親在墓前石板上鑿刻“殷比干莫(墓)”。唐代大詩人李白親撰“殷太師墓誌銘”,贊頌比干“少師存則正其統,殁則垂其教。奮乎千古之上,行乎百王之下。稗夫淫者,親佞者,懼睿者,思忠者勸其為式,不亦大哉⑮。”歷代詩文題詠甚多,不勝枚舉。

     通過这些封贈、贊揚,告訴了歷代统治者,必須以比干精神作為自己的一面鏡子要求自己,不能像殷紂那樣的獨夫民賊。受人唾弃。也告訴歷代人臣,必須忠君愛國,關心民众疾苦,名垂青史。


     處在今天深化改革之時,也應以比干精神為鏡子,處處事事必須從國家前途、民族利益、人民要求出發,大膽改革,勇于與歪風邪氣作斗争,把新中國建設得更美好。

     注:
     ①《尚書。無逸》:周公說商后期的王“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眈樂之從”。
     ②、③、⑧《史記》卷3《殷本紀》。
     ④《尚書.無逸》
     ⑤《左傳》成公二年引《太哲》:“商兆民離”。
     ⑧《诗經.大雅.蕩》。
     ⑦《論語.微子》孔于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⑨《職方典》四百五十卷。
     ⑩《繹史》卷二十。
     ⑪《新序》
     ⑫、⑬《閩林開族千年譜》46頁。
     ⑭《魏孝文帝吊比干公文》、《閑林開族千年譜》53頁
     ⑮《閩林開族千年譜》56頁。

(作者:张家瑜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