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走娘家”习俗谈

时间:2013年05月06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千百年来,广大妈祖信众都把到天妃故里湄洲岛“娘家”上香朝拜,作为一项重要的妈祖信俗活动,代代传承。正如莆田妈祖研究先行者、地方文史专家肖一平先生1987年8月出版的《海神天后东渡台湾》一书所言:“妈祖的远祖,九牧六房林蕴宗祠在莆田城内,亦陪祀妈祖。妈祖圣父母祠在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祠内陪祀妈祖及其兄姐神位。每遇妈祖节日,妈祖祖庙的出巡妈祖必到以上各祠谒祖,即所谓妈祖‘走娘家’,当地林姓宗亲例必举行大规模的迎驾活动。”

原汁原味的妈祖“走娘家”习俗是:每年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宫庙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岛祖庙进香,都要遵俗先到贤良港祖祠朝觐其父母和列祖列宗,第二天再往湄洲祖庙进香;完成“请火”仪式后,又回港里巡游、驻跸。贤良港的宗亲们则准备好“五味”、“十盘全”等宴桌接驾,喜迎妈祖“回家”,并备好“妈祖家宴”,热情款待护送妈祖“回娘家”的信众。那些日子,整个贤良港热闹非凡,胜过春节。祖祠内更是一派喜庆气氛,不仅张灯结彩,设驻驾宴,而且还要严格按照道坛科仪,举办隆重肃穆的祭拜典礼。三月廿三这天“走娘家”活动达到高潮,除了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众多妈祖神像一同供奉在“神台”接受信众祭拜,还要演戏、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临别之际,贤良港的乡亲们会赠送花生、稻谷、红枣等礼品给各分灵宫庙,蕴含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这一习俗,在康熙五十九年地方官奉旨春秋谕祭后,风气更盛。正是这种代代相传、心心相印的信俗活动,促进了各个妈祖宫庙、广大信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之彼此更加活络和谐,成为联谊的神圣纽带与沟通桥梁。

“妈祖走娘家”的隆重习俗,并非近年新闻炒作作秀的产物,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且举两个最著名的宋代“走娘家”事例。莆田荔城区新度镇锦墩妈祖宫,每逢闰年都要举行 “妈祖探母”活动。每次均组团数百人,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都是步行往返。其起因是:宋元时代,该村有位陈姓信婆得知贤良港有个少女姓林名默,因救父寻兄而得孝深受感动。信婆为了取孝回乡授教后人,便只身步行数十里来到贤良港祖祠,在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那天把妈祖神像请回本村奉祀。临行前,信婆举香三炷许诺:“逢闰年这天都要送妈祖回故里探亲。”此后,每逢闰年的前夕,便成为该地信众举行“妈祖探母”的活动日,一直延续至今。新度村毗邻著名的阔口白湖庙,村东还有一座创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3)的葆真宫,也供奉妈祖。

在贤良港祖祠内的大门顶,悬挂一块题有“灵通龙井”四个大字的古匾额。此匾是古代仙游度尾潭边龙井宫赠送的。潭边为九溪汇流之地。龙井宫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清代整修,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妈祖大殿两旁板楹对联“神灵同仰女中圣,利济不遗天下人”,是清朝御史江春霖所书。宫内奉祀的妈祖被民间尊称为“玉姑”,且流传着“玉姑探亲”的神奇故事。该宫大门前西侧有个“龙井”,井中有十二尾神鲤,平时沉在水中很少出头露面。但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来临前夕,这十二尾神鲤同时浮出水面,头朝向贤良港方向,以示妈祖要回娘家探亲。当信众护驾妈祖神像往贤良港行走时,这十二尾神鲤便又同时沉下水中,不见踪影。传云是“贤良港祖姑神灵在龙井的现圣”,故有“灵通龙井”之典故。后来,所在民众把这“灵通龙井”四字,制成匾额悬挂在妈祖故里贤良港祖祠,作为该村世代信众每年护驾祖姑前往贤良港娘家“探亲”的历史物证。

由于该宫距贤良港较远,且古代交通不便,每年举行妈祖回贤良港“省亲”活动的信众,须步行三天三夜方能到达。因此,途中还要在忠门“月埔”等地过夜。一路上,玉姑所经过的乡村,信众们纷纷举香迎送,热闹非常。

当代,随着“从湄洲妈祖到天下妈祖”,妈祖信俗的不断扩展,这一古老的习俗活动也有所拓展变化;其名称也由莆田方言直译的“走娘家”,改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回娘家”。其 “娘家”的概念外延,也从原先专指贤良港故居、祖祠,扩大为包括湄洲岛在内的大湄洲地域——对于五湖四海的天下妈祖宫庙、广大信众而言,莆田不是妈祖的大故乡、大娘家吗? (许更生)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莆田文化网)
文章热词:妈祖 娘家 习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