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妈祖文化 放海灯

时间:2013年07月12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大连妈祖文化 放海灯

正月十三,对大连沿海的居民尤其是渔民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跟春节不相上下——相传这一天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曾经,在大连黄、渤海之滨,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便有海神娘娘庙,有的高大庄严,有的小巧简朴,数量之多曾居北方沿海之首。大连的海神娘娘是不是妈祖?大连地区最早从何时起信仰妈祖?与我国其他地区,如南方福建、台湾、澳门及北方的山东、天津相比,大连的妈祖祭拜有何不同——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近千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它虽几经起落,但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十分风行。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历来对妈祖崇拜有加。对妈祖的信仰,深深地熔铸在了大连地区人民的渔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目前,已有庄河、长海、旅顺《放海灯》作为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已向辽宁省申报保护。

大连地区对妈祖信仰的起始

妈祖是我国著名的海神,自宋朝以来,随着航海家们的足迹所至,其影响遍及我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妈祖文化。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960—1279)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妈祖原名林默,是当地一个为救助海难而献身的未婚女子,相传宋代建隆元年(960)出生于莆田海滨,卒于宋雍熙四年(987)。生前好行善济世,常在湄洲海面,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乘船渡波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死后人们对她怀念感戴,继而立祠祭祀,从此开始了对妈祖的崇拜信仰。从元朝到清朝,我国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先后修建了大批妈祖庙,北起丹东,南到海南岛,东到台湾,西到重庆,妈祖文化已传播到国内广大地区。

妈祖信仰,沿海北上传播。始建于1122年的山东长岛县庙岛显应宫(海神娘娘庙)是我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较大的妈祖庙。山东长岛地处渤海湾与黄海之间,是南方商船从海上进入渤海湾的必经之地。在当时这也是距离大连海域最近的妈祖庙。旅顺口作为海上交通要道,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杂之地。《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

旅顺天妃庙是东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历尽风雨,旅顺天妃庙现已无存,只留残碑在旅顺博物馆,向今人诉说往日对妈祖的笃信与忠诚。由此可见,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至少有六七百年历史了。

写在史志上的“天后宫”

大连的妈祖信仰和祭典活动分别源自福建和山东。据瓦房店县志记载,大连复州娘娘宫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四十亩,宫内供奉林默娘娘。“神像是用檀香木雕成的,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并带有机关,触动木扭,神像立即舞动,两侧是侍女塑像。……往日航海路过这里的官吏、学者、商人和船夫等,都来游宫拜佛祈求保佑。”口碑传说除用当地石料外,其建筑材料都是福建闽南一带制作加工后经海运到当地以资营建,这说明大连妈祖信仰的传播与福建航海者及商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福建航海者的船所到之处,妈祖信仰也就随之在当地播扬。北方沿海出现的一些妈祖庙,如辽宁营口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山东烟台天后行宫等,其建筑材料都是福建闽南一带制用加工后再经海运到当地,以资营建。同样,历代福建商人辗转江湖到内地行商的同时,也带去了妈祖信仰,因此,内陆地区妈祖的分布往往也意味着福建商人的足迹所至。1946年后,复州娘娘宫被拆除,现已根基无存。

据金县志载,金州天后宫位于金州城内西南隅,现仅存前大殿。金州天后宫建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后重修两次,占地6160平方米,主要供奉天后,雕像为紫檀木。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最大的海神庙宇。金州天后宫不仅是一座海神庙宇,还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会馆。它是由山东船商集资建造的,又称“山东会馆”。它是当年来今天大连地区的山东船民酬神、聚会、办事、落脚的场所。大连历史上,也曾有过大最的山东移民,清朝末期,由于战乱,海运时增时减,金州天后宫逐渐变成联络同乡的场所,其间香火不断。“文革”前夕,该庙前戏楼被拆毁,文物损失殆尽,1982年7月,除前大殿外,其余全被拆除另建学校。

大连天后宫,俗称“东关大庙”,建于1908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为了满足渔民习俗,仿效其他口岸码头奉祀天后圣母,由山东刘肇亿发起修建。天后宫这一建筑群,神殿、佛堂以及十方宝、厨房等共有133间,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大庙宇。其建筑石阶梯级,磨砖到顶,室内壁画精工,塑像俨然,不失为艺术佳品。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海神娘娘生日,即“圣母诞日”。这天,天后宫大办庙会。在天后宫山门前的空场上高搭席棚为舞台,演戏酬神3天。在这个日子里,约有游客10万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为死者超度亡魂。每年也举行道场,其他活动如初一、十五的香火等。

庄河青堆子镇天后宫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年),是当地商船海上遇难得救后兴建,南距黄海仅1公里,毁为民宅后重修。庄河石城岛海丰寺碑文记载“明天启七年重修”(即1628年),寺中供奉的就是妈祖,何时始建不可考。

放海灯祭拜妈祖

为什么大连沿海的渔民在正月十三为海神娘娘放海灯?并且认为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山东烟台等地放海灯习俗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与大连不同。从目前可以找到的文字资料看来,大连地区天后诞辰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宫或娘娘庙都要举办庙会,人们纷纷去祭拜;天后忌日为农历九月初九,这些与我国其他地区一致。但是,其他信奉妈祖的地区在正月十三都没有大连这样盛大的祭拜活动。顾炎武说“天下没有不变的风俗。”妈祖信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播注定是一种活态流变,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正月十五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灯,大连人谓之“上山送灯”;而正月十三,给海神娘娘送海灯,可能源于几个原因:给遭遇海难的亲人送灯,以示怀念;沿海居民历来有给天后宫送船模以求平安的习俗,以此演变为送海灯求海神娘娘护佑;大连地区在正月十三时处于农闲、渔闲时期,这一时期常常有较多民俗活动;流传于大连沿海各地的海神娘娘传说,在民间被认为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据口碑传说,大连地区正月十三放海灯的习俗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我们在旅顺龙王塘村普查时,曾采访87岁的老村支书,他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听爷爷讲上三辈就已经放海灯了。

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大连地区各海岛的渔民及沿海的百姓家家户户开始扎制海灯。传统海灯用木板、荆条、秸秆(高粱秆、玉米秆)扎制。用木板制作的海灯通常以刻出船形为主,刻出船体部分、船楼,安上船舵、桅杆即可,然后再放上蜡烛。使用秫秸扎法是将选好的秫秸、荆条取直,先打船体骨架,然后用五彩纸糊船体,描画和剪刻图案加以装饰。

正月十三,不论刮风下雨,凡是海岛居民,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放海灯活动。除了原有的祈福色彩,在鞭炮齐鸣中又增添了渔民欢度节日、安享太平的娱乐色彩。

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既有本土祈祷、祭神的民俗民风,又有南方“祭妈祖”声势浩大,众人参与的特点。大连妈祖信仰不仅是以“和平、勇敢、关爱”为核心的中华妈祖文化的一种延伸,同时也已经成为大连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民俗事象,是大连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文章热词:大连 妈祖 文化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