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古今妈祖祭典的异同

时间:2014年02月24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试谈古今妈祖祭典的异同

湄洲妈祖祭典源远流长,它与民间妈祖信仰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是妈祖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历史上的妈祖祭典分“民祭”与“官祭”两种祭仪。其中民间祭祀由僧人或道士主持,全套祭仪按佛、道二教“法仪”行祭,宗教色彩和气氛都比较浓厚;官方祭祀由朝廷官员主祭,偏重于儒家礼制,传统祭祀规格定位较高,行祭仪式比较庄严隆重。不过,二者既有侧重互异的个性,亦有内在相同的共性。民间祭祀初始的年代比官方早100多年。据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下称《资料》)考证:现在“已知最早之妈祖文献资料”,是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下称《庙记》),文中记载:妈祖“殁后,众为立庙于本屿”。说明了北宋雍熙四年(987),林默娘因救海难殉身不久,信众们即于湄洲本屿建庙塑像奉祀。按莆仙民间传统惯例推想,公元10世纪末叶的湄洲岛上,也是人世间第一座妈祖庙竣工和妈祖圣像雕成之际,必定要举行报竣开光祭祀庆典;这应是民祭妈祖的肇始。自是时之后,民祭妈祖历代不断继承发展,延续至今。

官方祭祀妈祖,是妈祖灵迹和妈祖信仰广泛传播,朝廷感到“神功”受益的结果;其祭祀肇始的年代是12世纪初叶。按许多史料记载,妈祖得到朝廷的最早封赐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的“顺济”庙额。厥后的南宋高宗二十六年(1156),妈祖第一次受朝廷封赐尊号为“灵惠夫人”。自是时及至清代约800来年的历史长河里,妈祖计受朝廷封赐多达36次,其受褒封的徽名懿号颇多,神职规格递次上升,自“灵惠夫人”直至“天上圣母”,可谓位极女圣;其中朝廷每一次封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次封赐都要进行地点、内容和规模不一的祭祀仪式。以上述宣和五年朝廷封赐“顺济”庙额为例,据史籍记载,是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航行途中突遇风浪大作,“八舟溺七”,惟路允迪一舟安然无事。他完成使命回朝奏帝,“特赐庙号顺济”。至于上述妈祖首次受封“灵惠”尊号的因缘,前人语焉不详,仅仅泛称乃“以郊典特封”;但据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福铸考证,该次赐封的原因是:南宋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姜特立奉命率兵征海寇,出师前祷于顺济庙,获胜后他深感乃是得到妈祖神助,奏请朝廷特封。郊典即郊祀———古代于都城郊外设坛祭祀天地,是规格颇高而又极其隆重的朝廷祭祀形式;其主祭者,有天子御祭或委某王公大臣主祭两种祭仪。所谓“郊典特封”,是在南宋都城临安郊外朝向妈祖故乡莆田设立祭坛,举行特别的郊祭赐封仪式。

宋代以降,官方祭祀妈祖日趋程式化,把祭典载入国家史志。明清之际,官祭妈祖更趋隆盛,且不囿于朝廷赐封时才举行祭仪。据蒋维锬《94湄洲祖庙祭典创作综述》(下称《综述》)考证:逮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在清祀典中能享此殊荣的只有三位圣人,即宣圣孔子、武圣关帝、女圣妈祖。”据说到了乾隆年间,各地祭祀妈祖的仪注基本统一,目前已发现好几个地方还将其载入县志,祭仪内容大抵相同,只是记载详简不一。

《综述》介绍1994年湄洲祖庙祭典的创作,是从史料、祭孔和本地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吸取养分创编的。笔者近来按图索骥,看了许多有关文献史料,获益不少,发现这部新编的妈祖祭典的确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民间和官方祭祀妈祖的结合物。2005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刘福铸、王连弟主编的《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下称《辑注》)书中,有些诗咏为《资料》一书所未录,对妈祖祭典源流关系的考证研究非常有用,例如从宋人的几十首诗咏中,可以看到早期妈祖祭仪的缩影,证实现行的湄洲祖庙祭典与宋代妈祖祭仪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下面略举数例为证。

考述古今妈祖祭典源流关系,最主要的是从其内容、祭品和仪式的传承关系着眼分析。掀开《辑注》一书,现存最早的宋人二首诗作是附在《庙记》里,作者文中交代:撰写“二章使乡人歌而祀之。”其实,单看其《迎神歌》、《送神歌》两个题目,便知道这是两首咏述宋代民祭妈祖的诗作。诗中有上香设祭献牲、击鼓罗杯奠酒、礼拜三献、稽首拜送等祭仪描述,连“岁岁祀”和神“居正位”亦皆记述甚详;笔者把这两首诗作反复吟诵琢磨,仿佛看见一幅宋代妈祖祭典的历史画卷。诗中所记载的种种祭仪,现在祖庙祭典中几乎全都嗣承无遗,略如现在祖庙祭典“乐生”演奏的五章音乐便是迎神、三献和送神。

现存最早的第三首诗作者是宋黄公度,题目为《题顺济庙》。此诗的“颈联”是:“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短短一联诗句,勾勒出宋代祭祀妈祖的祭品、事由、时间、娱神歌舞形式等内涵。当时为了祈求和报谢妈祖给百姓救涝防旱,保佑丰收年景和“效国功”、“利泽”万民,一年四季都例行祭祀。然而,此中最值得推求论究的,是上引诗句中“歌舞走儿童”的深刻底蕴。南北宋之交时期,莆仙戏尚未形成完整的剧种,“小儿队”之类的唐宋教坊音乐歌舞表演,在莆仙民间长期盛行,宋莆田林光朝、刘克庄等人,亦有不少咏述小儿队歌舞的诗句。黄公度的“歌舞走儿童”,就是咏述宋代妈祖祭祀中以小儿队歌舞演奏的艺种娱神。当时此种舞队,每队72人儿童(按8×9方阵)排舞,并由“勾”(领队者)负责导引入场奏乐和表演。其音乐是以丝竹为主,间插锣鼓钹板等打击乐组成,演奏唐宋大曲及民间小曲。其中不少乐曲遗响至今还保存在莆仙戏剧种中。现在的祖庙祭典,亦有与宋代小儿队不尽相同的乐舞演奏,以及莆仙戏艺术献演,这也是宋代以来娱神艺术形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辑注》一书自南宋至清末的妈祖诗咏收进500首左右,不少咏作记述历代妈祖祭典内容和祭仪,有些资料弥足珍贵。

至于妈祖祭典的具体祭坛、祭筵、祭文、祭器、祭服、道具、执事、仪仗、仪程……名目、件数、内容等,就笔者所看的史书文献资料,各个朝代和各地方亦不尽相同,可能有些祭仪内容亦因时因地因事设祭应需修改变异。但是,我亦发现1994年编定的湄洲祖庙祭典,亦有个别较为重要的内容和祭仪与史书记载有些出入,个中缘由待考。

总而言之,现有湄洲祖庙祭典的主要内涵与古代祭祀是一脉相承的,而今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该祭典不是1994年才“创作”的,合理的说法应该是:湄洲妈祖祭典源于宋代,历代继承发展;可是清末之后约半个世纪间祭典长期断层,完整的记载阙如,1994年从多方发掘搜集史料重新编定,其中只有个别部分是因时因地新创的。拙见当否,敬恳方家惠正。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东南新闻网)
文章热词:古今 妈祖 祭典 异同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