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潮汕地区妈祖崇拜

时间:2014年08月11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富有特色的潮汕地区妈祖崇拜

首先,汕头人妈祖崇拜的风俗,强烈地反映了潮汕地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与海结缘。由于地处岭海之间,潮汕人世世代代离不开海,海洋捕捞是沿海人民的重要生计,潮人善贾,航海业也十分发达,旧时出入潮汕大小港口的红头船,满载货物北至台、闽、江浙以至津门,南达广府和港、澳、雷、琼,直下东南亚。近代出洋的华侨特别多,潮汕因而成为著名侨乡。行船走海三分命。妈祖的传说经过历代的不断神化,使它成为闯海者心目中镇风平波解危救难的海上保护神。所以,商贾船户渔民上船前总要到妈宫进香许愿,平安归来时再到妈宫跪拜还愿。川走江海的大小船只,船头板下均供奉妈祖神位,船头贴着妈祖神符,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庙中进香及在舟中祭拜妈祖,以保平安。出洋的番客,也要先到妈宫诚心敬拜,请来妈祖的香灰和神符,随身保佑。从前没有公布的天气预报时,汕头的渔民出海前往往要站在外马路往妈屿岛天后宫方向看,如果上方有亮光,预示是晴天,便可出海,十分迷信。

在潮汕,近海邻江的村镇几乎是无处不建妈祖宫,妈祖宫一般都建在码头,而且有庙必有市。汕头100多年前兴建老妈宫的时候,周围还是大片海滩,以后才逐渐形成汕头埠最早的闹市,老妈宫香火的兴盛也促进了埠市繁荣。旧时在它的周围,有个营地,守卫着海防要冲;设立了海关、行署,修起了码头、仓库,有邮电局、会馆,还有诸多商行驶店铺,比如著名的老妈宫双烹粽球等,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竞发,汕头港迅速发展成为东主要对外门户和经贸中心。

其次,潮汕的妈祖崇拜蕴涵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流传着很多与妈祖信仰相关的鲜活而多彩的口传文化,如歌谣、谚语,故事、传说等。潮汕有句流行的俗谚,叫“妈祖唔拜不会发家”,意思是不拜妈祖,就不会发家致富,反映出人们的一些信仰心理。又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汕头市原副市长、诗词家张华云有一首《妈屿天后宫》诗,写道:“妈屿山头圣母堂,踏波跨浪护航忙。卤鹅甜果春三月,祭祀海神林七娘。”不少潮剧剧本写到妈祖,如《古港传奇》中百姓顿首叩拜:“妈祖啊,天后娘娘,求你显灵显圣,救苦救难消灾殃。”《金龙银凤》中陈金龙要出洋谋生,与李银凤告别。在海边遇到盗贼,匆忙逃进妈祖庙,唱词写道:“那边有座妈祖庙,快进庙里暂藏身。妈祖逢凶能化吉,消灾解厄是好神。”近年,汕头本地剧作家周镇昌与深圳有关方面合作,还创作了23集电视连续剧《灵光妈祖》,反映了妈祖林默娘由神到人,再由人到神,扶危济困,普渡众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妈祖救苦求难,正义仁爱的传说也很多。如说1939年6月21日汕头沧陷时,日本飞机疯狂轰炸汕头,唯老妈宫一带完好无损。人们都传说是妈祖把日寇的炸弹赶走了。汕头蓬洲的妈宫与众不同。有两个香炉。当是流传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年台风前夕,一村民见到妈祖托梦平安,次日当地风势骤减,出海口漂来一只香炉,后来了解到是妈屿的妈祖炉,村民都认为,是妈祖保护了一方平安。而汕头鲩浦天港村更有一个美丽故事,说的是明末有分别姓蔡姓洪三人到当地捕鱼为生创乡,取靠天靠港的“天港”二字为村名,并一致同意合为一家,分别放弃各自姓氏,改姓妈祖林姓。所以现在该村村民皆姓林。更说明妈祖信仰和妈祖崇拜在潮汕的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在奉祀妈祖时也有很多创造。比如在有的天妃圣像旁边,以一个猪形的“亥爷”配祀。这起源于澄海樟林港的一则传说:说有位姓林的少年,从小丧父,母亲想要改嫁,路上遇到母猪拦阻,以为天意不许,便又折回家中。后来儿子长大经营红头船,做过洋生意发了家,以为天后保佑,立一新庙,因感念母猪拦路,母不改嫁之功,塑猪像配祀天后殿侧,同为世人膜拜。古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猪即亥,故潮汕民间雅称猪为“亥爷”,并留下“亥爷得份妈祖宫,妈祖得份亥爷福”的民间俗语。

另外的改造法就是把天后林默娘换成潮汕本地人。如在澄海的传说中她叫张柔娘,嫁给了穷秀才王六御。王在澄海南洋村连城书屋内开馆授徒,有一天被贼帮抓走。柔娘思念而死。秀才脱险后乘船进省城赴试,路过陆丰甲子港,遇风浪无法前进,便上岸拜祭妈祖,发现妈祖神像酷似柔娘。忽然,神像手中的扇子掉下来,一看,正是自己当初给柔娘的信物,方知妈祖原来就是柔娘。编造这一故事的目的,无非是想让神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些,神是自己的乡亲,使人觉得更新切、更可信。

体现这种地方创造性的还有,潮汕人还供奉形态不一的各种海神。妈祖出现以前,汕头一带正宗的海神是东海圣王和南海圣王。现在澄海樟林古港的古商业街口,与天后宫并排保留至今的就是南海神庙,新兴街头现在还供奉东海神;汕头它鲩浦玉井乡的南海圣王庙旁边,立有清朝澄海县正常立的保护碑。在潮阳海门莲花峰旁边有三块巨石,顶天立地十分雄伟。远看好象并列的船帆,被封为“静海将军”、“镇海将军”和“宁海将军”。这也是作为海神供奉的。在澄海靠海的地方还造出自己的海神莱芜神女。说她是上天凤凰仙姑的女儿,看到此地渔民受到海怪的祸害,便私自下凡除害,反被玉皇惩罚。曝尸海边,化成莱芜岛,东屿是她的头颅,海边两座山是她的乳房,东屿附近一片赤褐色的石堆是她流的鲜血等等,说她世世代代保护着渔民的安全。当地人在海滨巨石上雕刻了神女像,叫向天美人,如今成为游览胜地。又如在原澄海外砂,清乾隆年间有三位不堪接受包办婚姻的异姓姐妹,用绳子系在一起沉海而死,尸体漂流至饶平海山石头滩,被人们捞上来,人们敬其洁身忠义,为其隆重安葬。其节义故事被编入潮州歌册《三义女》中,流传民间。后来又传说“三义女”能护卫渔船避灾得利,人们自动前往祭拜,奉其为神,修了“三义女庙”,又称“显娘庙”。崇拜三义女,实质上也是为了保佑海事平安。

此外,在南澳岛云澳还有专门祭祀为当地渔民献身的“长年公”,在汕头西堤杂神庙供奉一位“水鼓伯”。在汕头一带,除了海神外还有潮神,俗称水父水母,每年九月初三和十月初四涨潮最大的日子,沿海居民要到江河海汇合处祭奠潮神,称水父水母神诞。等等。这些都与海的崇拜有关。海洋崇拜有这么大的生命力,与海上作业的危险性和偶然性未能消除有关,人们还需要心理上的保险,而这似乎也可理解为是妈祖文化内涵的一种延伸乃至弘扬。

潮汕妈祖文化的弘扬

妈祖信仰和妈祖崇拜至今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崇拜,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下的条件下,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民族重伦理、祈平安的心理特征。今天,妈祖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且被注入新的内涵,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无不把对妈祖的拜祭,看作是寻根的活动,由此来体现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妈冢信仰应当看作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妈祖文化宣扬护国庇民、爱国爱家、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等诸多“妈祖精神”,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完全值得不断培育和发扬广大。

在潮汕,妈祖文化可以说一直是在延续和发扬着。今年3月11日,在汕头南区中信度假村龙虎滩边,一座气势恢弘的妈祖石雕像隆重落成“开光”。这座妈祖石像高达16.93米,妈祖“耸立于玉楹瑶台之上,手执如意足踏回澜,长袍委地,鹅冠参天。”“丰姿丽而端肃,神韵 而昂然。”回栏且环置十二浮雕,描叙林默娘救人济世的故事。它的落成,丰富了汕头的旅游文化资源,也将推动潮汕的“妈祖朝圣游”。

潮汕各地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对妈祖文化的人文价值及其遗产保护,一直也加以关注,长期进行收集、发掘、研究等工作。比如潮安县龙湖寨的天后宫,据说藏着三个谜,至今还没有人能揭开。一是这座迄今已有215年历史的天后宫,大门所绘的门神,不是武将等男性人物,而是两位端庄和蔼慈祥的女性,她们手捧如意,身着罗裙,不加冠佩剑。天后宫门神为何是女的,原型取自何人?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闻知后也专程前往考察。二是龙湖寨天后宫大门两侧石鼓刻着“双狮戏球”,一般石鼓除基座有雕刻,石鼓两面只稍凸出,没有装饰,而这里的石鼓两面均有雕刻,至今无人道明个中缘由。三是天后宫门口有株三人合抱的榕树,据说有几百年历史,树身枯萎蛀烂,底部却长出新的粗根,像盘龙一样将旧树身盘住,继续长茂盛绿叶,其中一分丫横跨过街架在对面墙上,中间已腐朽,而新根却盘旋将其保护并伸展至墙上托住,长出新的枝叶。这些独特人文景观,多年来一直吸引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

当然,相比起汕尾,凤山妈祖庙日益成为广东最大的妈祖文化传播中心,今年第二次举办规模盛大的妈祖诞和妈祖文化节,潮汕地区还需要努力做更多的弘扬妈祖文化的工作。自古至今,人们崇拜妈祖就是因为她与国计民生和祖国统一有着不可分割的积极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弘扬以和平、友谊为象征的妈祖精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建议借鉴天津市由政府主导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汕尾妈祖文化节的基础上,像设立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一样,升格或创建广东妈祖文化节,提升妈祖文化在广东的影响。可以在汕尾设立主会场,组织广东各地组团赴会或在各地以分会场的形式共襄弘扬妈祖文化的盛举。从而加强广东与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侨胞及台港澳同胞的情感交流,加强广东同国内和世界的文化、经贸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莆田视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