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青芝山的情愫

时间:2010年07月20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笔者由于先父林朝绥抗战初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工作,以陶江林氏族侄孙的身份,得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多次接见,并在林森逝世时作为亲族(共11人,名字见1943年8月2日《中央日报》)由中央党部调令守灵,参与有关丧葬事宜的原因,早在30年前就注意有关林森史料与遗迹的收集与研究!1990年,笔者时在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担任人物志主编,受命承担在青芝山啸余庐举办全国首个林森生平事迹展,广泛搜集有关林森照片两百多张及有关史料进行布展,有幸对林森与青芝山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接着于1992年发起举办全国首次林森学术研讨会(《光明日报》在头版予以报道);1999年又发起举办“海峡两岸林森研讨会”,并主编出版了《海峡两岸林森研讨集》。2009年发起组织“青芝山林森文化研究会”,忝任会长。由于对林森与青芝山关系有所了解,特撰此文作抛砖引玉之试,请方家不吝赐教。
  众所周知,林森先生晚年自署“青芝老人”,具体时间笔者认为应是1923年秋天。截至目前,三十年来笔者于海内外广泛寻觅收集林森史迹资料中,发现他最早落款“青芝老人”的是为青芝山啸余庐后山发现的“泽泉”而题署的,自此起他一直至1943年8月1日逝世,二十年间自署、自称都是“青芝老人”,同僚好友都尊称其为“芝老”,并刻有大小各字体“青芝老人”印章达6枚,还有“青芝老人七十以后作”、“青芝老人精鉴之玺”各一枚;他对青芝山真是情有独钟,另见到他留存的印章中,与青芝山有关系的还有两枚别署“啸余庐主人”、“虎洞老樵”的印章。
  细考林森先生初至青芝山时年届55岁,应是担任福建省长三个月,面对“倒林拥萨”风波,接孙中山先生电,卸去福建省长职的1923年2月8日的当天。当时,林森早已久慕明侍郎董应举所辟百洞山胜名,卸任得闲,冷对政坛风云,遂应挚友、琯江徵社发起人林焕章之邀来游,夜宿青芝寺侧梅花楼(徵社社址),遂结识青芝寺住持觉非禅师及徵社陈彦超等同仁。偕邀胜景,因羡青芝山岩洞奇绝,景色清幽,追慕明人叶向高、林九我、董应举“三友”诸贤,极喜虎洞环境,遂生购地筑庐之念,以为晚年退隐之所。  
  林森经林焕章等友帮助,遂购得琯头塘头村林九指及其族从鲤鱼园至莲花山公地,遂在地界北巨石下刻“陶江界”,其他方位刻“陶江界”碑为记。同时结识了该乡林伦镇,以其淳厚纯朴,遂托筹建别墅事。并因宗亲之故,亲书“泽远流长”匾额赠给塘头林族。
  于是,林森遂亲自设计别墅,筹划园林布局,且亲寻水源,得三泉后,接孙中山电召,赴广州,旋任大元帅府建设部长。是年秋,他自拟别墅名、泉名,亲书“啸余庐”(黄宾虹亦应嘱用小篆题刻)、“泽泉”、“勺泉”、“廉泉”及“常关”寄回镌刻。泽泉上题刻“青芝老人”,应是林森首署“青芝老人”之始。翌年别墅竣工,林森极为欣喜,遂请觉非禅师管理,公余他也常返“啸余庐”度假。
  1926年夏,在南京主持筹划中山陵建设的林森大病初愈,因思自己年近六旬,去日无多,遂返百洞山筹建藏骨塔,特请辛亥革命元老、好友胡汉民题写“参议院议长林森藏骨塔建于闽侯百洞山之阳”刻石。并嘱觉非禅师在他身后将塔北第三层阶石拆开放入骨殖。另铺设了从藏骨塔至啸余庐、望江亭至半山亭两条石路;修葺了虎洞、一片瓦、一线天、桃源洞、九曲洞及蝙蝠洞诸胜;还开辟了啸余庐后园,种植奇花异木,凿东觉岩;且在站岗亭至虎洞间植松,取“万松岭”名。
  翌年,林伦镇病卒,林森闻讯亲书挽联悼念,且厚恤家属。是年秋,林森自庐山返尚干为生父道炳、嗣父道举举行神主入祀宗祠仪式后。遂至啸余庐与尚干族人议修《陶江林氏族谱》,并在庐前横亘路上的巨石中刻下“不为米折腰”的警句。并特在界内拨地作为与他同在台湾加入兴中会的老友、福州《建言报》社长林雨时(泽人)的葬身地。随后,又回南京继续主持中山陵工程,以及迎榇、奉安大典。
  1933年,膺任两年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返闽祭祖,会见蔡廷锴等后,回故乡尚干,下榻尚干林氏宗祠边的林志棠将军宅,应族老之请立“尚干林氏祠堂”匾后,又返青芝山。时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童杭时来访,作《题青芝老人山庄》诗,他作《和枕溪同志题本庄》诗:“叶绿花红水色清,卜居田舍寄幽情,许由有冢行无似,抛去历山竞辍耕”酬答。另援笔书写“晚归”、“佛在心头”、“石室”分镌于木鱼石、半山立石及鳖岩上。随返南京。
  是年末,青芝寺前殿被火,林森闻讯即与林焕章、林雨时等集资重建,亲题重建百洞山青芝山募捐簿,并亲自设计了中西合璧别具一格的图案,请林焕章主持建筑,并出面聘请名家塑佛像。事竣,他亲书“前殿涌祥光,迨白马载经,声教千年方暨讫;名山开法会,矧青芝献瑞,神灵百洞尽皈依”长联镌于殿前柱。青芝寺重建后,林森还和雨时及土木领班人合影。
  1935年10月,林森又乘舰返闽,并带回西藏九世班禅赠送的一尊印度产“白玉佛”,安置东觉岩中,筑玻璃柜珍藏。
  1936年春,林森知友王霭庐过青芝,曾题诗啸余庐壁,诗云:“富贵浮云过太虚,几生修得到山居。只因为国归来晚,百洞先安一草庐。”颇道出林森对青芝山的情愫。同年8月,林森在参军长吕超等陪同下,又由南京乘舰回闽返乡祭祖扫墓,在庐小住后返宁。吕超慕其高风,遂出资在寺侧建阁。翌年阁成,林森亲书“松风阁”名镌刻。同年12月2日,林森最后一次回闽,并在啸余庐会见的南洋回国的华侨,且合影留念。
  由于抗战军兴,林森自1936年后再也无暇返闽。1939年,觉非禅师圆寂,身在重庆的林森闻讣伤心,嘱将其骨殖安置于庐之后园。
  庐事随托焕章照应,公余他常与焕章等书信往来,非常关心青芝景区的建设及众友人。
  1943年8月1日,林森病逝重庆,因抗战无法归葬,遗言火化葬建文峰,为各国大使吊唁不便,遂未火化而葬于山洞双河桥林园。据家父生前回忆,当年参加丧事的众族人为老人生前曾建藏骨塔于青芝山,都不同意构筑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墓穴,欲待抗战胜利后移骨回闽,结果未成。
  1966年“文革爆发”,位于重庆的林森陵墓惨遭爆破,开棺毁尸,尸骨无存;青芝山葬骨塔也被拆坏。1979年前,其侄女林湘曾向中共中央要求,想将林森遗骨迁葬回青芝山葬骨塔,以符老人生前遗愿。后中共中央有关部门专门行文作了解释,并请林湘专程由美国回来拜谒重新修复的位于重庆的林森陵墓(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青芝山藏骨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有关部门领导还专门接见之。当时林湘还在福州华侨大厦与先父会面叙旧。所遗憾者青芝山林森藏骨塔虽成虚设,但瞻仰者仍然甚众。
  林森一生有功于国家与民族,中共中央的唁电“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是对他最高评价!林森为了抗战,最后逝于重庆,骨殖无法如愿归葬青芝葬骨塔,但他在青芝山景区留下很多遗迹,其中九世班禅赠林森白玉佛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国宝级文物,有关部门应予重点保护。为了弘扬林森爱国精神,展示其与青芝山密不可分的情愫,非常有必要研究林森的高风亮节,筹建纪念堂馆陈列其生平事迹,以教育后人为国为民多作贡献!畅游青芝山之余,驻足生前想归隐青芝山而不得的的青芝老人林森的啸余庐、藏骨塔等等遗迹,众人无不产生景仰之情,追思功绩,缅怀高风之余,都能深深感受林森与青芝山之不解之情!

林伟功 撰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林森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