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拯民救国御侮思想浅议

时间:2010年11月0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者之一。他的一生可谓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历尽风涛,宦海浮沉中,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均坚守自己“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条,做出利国利民的伟业。他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他无私无畏,以天下为己任,处世事事无不闪烁着拯民、救国、御侮思想的光辉,其中“虎门销烟”的壮举是其拯民、救国、御侮思想体现的高光点,炳耀千秋称之也不为过。湔雪国耻的香港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林公五世孙凌青诗),祖国繁荣昌盛,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栋,正可告慰林公在天之灵。缅怀先贤,回首往事,林公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他之所以可以与屈原、诸葛亮、岳飞、于谦、文天祥等人并驾齐驱,关键在于为国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众多先贤经历不同,但他们均为国家为民族义薄云天,志节长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粱”,“粉身碎骨浑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们百世流芳的原因。林则徐在鸦片涂毒人民,国难深重的时刻,想到的是拯民、救国、御侮,并身体力行之,其影响是深远的,很值得作番探索。

“拯民”是林则徐人生极则

  翻开众多研究林则徐的专著、论文,对他的重点评价之一是对民众的态度,指称他有民本思想,而称他所为的定语,或呼之为“贵民”、、“重民”,或指之为“利民’’、“保民”、“恤民”、“爱民”,所遗憾者,均未能较全面地涵盖林则徐一生对治下民众的关心与救助。上述的众多评语,在其早期的职责方面可以找到很好的例子,但对他后来禁烟、治“瘾君子”及遣戍新疆等方面的经历,恐就难以找到很好的概括语,笔者总觉得用“民本思想”来套林则徐所作所为,有点“小枷套牛”,宜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他有众多的救民措施,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可许多论者讳言“救民”,因怕将林则徐评价为“救世主”级的人物,事实上在当时民众眼里,他真不啻为救苦救难的好官,他尽心尽力尽责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株则徐一生“贤名满天下”的重要的一方面,应是努力“拯民”于水火之中,用“拯民”称之较妥。
林则徐的“拯民”是那时代“重民”思想的最高峰,若无“万丈高台起于累土'是不可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林则徐的“拯民”抱负之基。其父林宾日“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再三,囗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正如江苏大水时,林宾日还“寄谕曰:今之救荒,第一策在招致客米……次则劝平粜、禁囤积;次则清查贫户……次则官赈之外,分劝各图赈其邻里;次则漂流尸棺,暴露饿殍,速宜殓埋;次则收畜牛只,以备来岁春耕;次则捐设医局,以防灾后大疾。又曰:饥民生事,非平时之比,固不可废法,尤不可穷治”。(1)而其老师,教诲他七年的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以他“经世致用”思想更深地影响了林则徐,“爱民仁物”为“赴仕之的”,可以说的确影响了林则徐的一生。因而,他早期活动遍及江浙、山东、陕西、湖北,每到一处,必“体察民情”,以使“民隐上达”。
林则徐曾指出“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庭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2)事实上,他“重民”的根本是“爱民”、“恤民”,而最实际的行动是“拯民”于水火之中,这正是林则徐最难能可贵之处。为此,他敢于“不惮为民请命”。1833年,他在江苏巡抚任内,道光帝认为“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斥责林则徐“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祗知博取声誉”。(3)面对皇帝的责备,林则徐以“拯民”于火热之中为己任,斗胆“单衔密奏”,犯颜抗争,“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充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4)他认为“官不足悯而民可悯,民即不尽可悯而农民可悯,而农民之勤者尤可悯”。(5)
林则徐在他力所能及的治域之内,采取一系列的“拯民”措施,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他认为作为“牧民之官”就须“乐利吾民”,“通民疾苦”,“知民以生活望我,我必有以生活之”。因而,他不但身体力行之,还严防属下“官吏侵渔,闾阎破累”。每当天灾发生时,他兴办“资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养佃”(6)等善事,还发动赈灾、平粜,实施禁囤积等措施。尽力做到“在官不可不尽心”。(7)林则徐的“拯民”善政,使灾民得以度荒,真正做到救民于水火之中,“小民妇孺偶语委巷之中,惟曰:林使君之德,生活我也。”(8)
林则徐的“拯民”思想是集民本、重民、爱民、恤民思想之大成,最难的是敢于顶住道光帝的“龙颜大怒”,置自己的鸟纱帽于不顾,甚至还冒丢脑袋的危险,心中所想的,手中所做的均是“拯民”于水火之中,他尽心尽力尽责是无愧于“父母官”的称呼,“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莫不知其为好官”。(9)在当时的清廷吏治腐败中,他的确是出类拔萃的“好官”,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可谓当时职官中的好楷模。也正因为他的关心民瘼的良苦用心,奠定了他由“拯一方之民”走向“拯天下之民”的基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外国侵略者的大量走私鸦片涂毒中国国民之际,林则徐想到的是“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慄!”(10)他面对整个中国出现“银昂钱贱”,“商民交困”的严重危机,目睹“英吉利以此毒物贻祸中华”的现实,痛心疾首,发出“不忍我中华民众,尽自饮鸩以自杀”(11)的最强音,奋臂疾呼:“鸦片以土易银,直可谓之谋财害命……其为厉于国计民生,尤堪发指”。(12)
其实,林则徐很早就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在江苏巡抚任上,就开始查禁鸦片入口。在湖广总督任上,就拟出切实可行的六条禁烟办法,献出四种戒烟药方,上奏要求颁行各省。并在治内的两湖地区大力禁烟,使得“湖广之人,有积瘾三十年,日吸一两,而居然断去者,断后赋颜面发胖,筋复强,屡试屡验”,(13)他的所作所为,已非“贵民”、“重民”、“利民”、“保民”、“恤民”、“爱民”了,而是要“拯民”,不光拯救治下之民众,且要求皇帝颁行以拯天下之民,林则徐的“拯民”脱离烟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已向全国推广,“拯民”的思想在发扬光大,对后人产生颇为深远的影响,由“拯民”至“救世”有一定的距离,而“拯民”是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救世”,在时代环境的局限中,能尽力做好,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无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以“天下为己任”者,无不追慕前贤,他们的著述言论中均景崇过他,世上以他为榜样者数以万计。也正由于林则徐的“拯民”作为,赢得朝野的交口赞赏,在众多官吏中被道光帝选准,导致他受命“禁烟”,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以“天下为己任”,“拯民于水火”,正是林则徐成功之道,“拯民”是他的人生极则,也是他之所以“伟大”的成因。

“救国”是林则徐人生伟业

  林则徐由于“拯民”的所作所为,赢得道光帝的青睞,1838年12月被调入京,八日八召见,享受了“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使粤禁烟。他肩负举国瞩望的重寄,“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誓“为中原除此巨患”。(14)他在拜别座师沈维囗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从此,林则徐步入人生的颠蜂,成为全国瞩目的“救国”重臣。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十日抵达广州后,就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一面令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分兵把守外人的鸦片趸船,准备“穷治其事”,(15)收缴洋商鸦片;一面勒令外人出具甘结,保证以后永不再带鸦片,永断将来的毒害。他采取了“于洋船未进口之前,严加巡逻,务绝其源;再于进口之时,实力稽查夹带;如有偷漏纵越,或经别处发觉,即将牟利之奸商,得规之兵役,一并追究,加倍重惩,以期令在必行,法无虚立,庶可杜根株,而除大害”(16)的措施,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17)由于他思想坚定,措施有力,收缴了大量鸦片,举行了轰动中外的“虎门销烟”。
焚烟救国,正是中国禁烟由治标的“重治吸食”转向“断绝鸦片来源”的治本上来。其实,鸦片早在荷兰占领台湾后,就从台湾经厦门传入中国。1729车,雍正帝颁布过首道禁烟令。至1773年英人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将鸦片从孟加拉运进中国,7年后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贸易。从此,鸦片成为英国对华商贸中最大宗“商品”。1790年,输入鸦片4000多箱。1800年,嘉庆皇帝也曾降谕查禁鸦片入口,但走私不绝。至1821年后,鸦片走私猖獗,数额逐年猛增,1834年达19362箱,此后到中国全面禁烟的1839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至少当在35200箱。大量的白银外流。“与鸦片走私相连的贿赂行为,使南方各省中国官吏的风纪败坏净尽……”(18)鸦片不但危及人民肌体,国家经济,而且败坏吏治,危及社稷,以天下为己任,极力“拯民”的林则徐“为天下万世计……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道光帝也认识到“此物不禁绝,使流行于内地,不但亡家,实可亡国”。(19)
林则徐还目睹“衙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20)认识到“鸦片非难于革瘾,而难于革心,欲革玩法之心,安得不立怵心之法。”(21)所遗憾者,当时国内“近来鸦片烟烧毒之深,几于口有同嗜。地方官以为滔滔皆是,不免畏难苟安……”(22)而“粤营以水师为最优,其岁入得自粮饷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禁绝烟土,则去其得项百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所以必不得者”,(23)面对朝廷中一大批的力主弛禁大员,各地官衙中吏役及民众中一大批的“瘾君子”,再加国外以鸦片走私擢取巨额利润的贩烟集团,内外交困,可谓林则徐处于弱势,奉派禁烟之际,他已觉察到此事难办,力挽狂澜实非他一人或几位同志之力所能够的。最难得处,正在于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勇于承担重负,敢于与逆流搏击,“救国”何惧!正是执着地奉行自己的“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法则。“救国”必须有人作牺牲,面对艰难险阻,他义无反顾。为此他尽心尽力尽责地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发动各方的力量,奋力与各种恶势力作斗争。
林则徐在禁烟中,经过缜密的思考,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曲措施,其为“救国”用心良苦,尤值得人们敬崇。首先,派人广泛调查国内外情况,“就近代查鸦片根株”,“先赴海口代访夷情”,同时组织人员编辑报纸,“借以采访夷情”,然后据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反对外国鸦片贩子的策略;其次,分清好坏,以夷制夷。区别对待守法与不守法者,先礼后兵,恩威并重,坚持“夷人仍当分别良莠”,并利用夷人利益矛盾互相制约;再次,立法与群众性禁烟相结合,“立法严,行法恕”,对于‘悔过者宥其前愆,怙恶者治以重法,劝惩并用,以期咸与维新”,与此同时,还放手民众参与禁烟,揭发检举,达到禁烟,防弊并举的目的。为了“救国”,林则徐确是费尽心力。
林则徐为“救国”而“虎门销烟”的壮举,气壮山河,从而赢得世界各国的尊崇,成为世界禁毒的先驱,他“虎门销烟”成功后的6月4日,已被定为“世界禁毒日”。当年企图用“鸦片”侵略中国的始作俑者,现在正自食其果,“毒品”泛滥成灾,正应了中国的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林则徐一百多年前,能放眼看世界,认识了西方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不可讳言地说,他更看到了中国的积弊。正如他事后遣戍后《致李石梧书》(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二于伊犁)所云“所论营务习气,……军骄由于将懦,懦而贪生,骄从玩生,积重难返,比比皆是。虽有独清独醒之人。不能不数宜迁就,以避违众激事之过,此江河所以日下也”。所遗憾者,多年来众多研究文章都只提前者,而讳言后者。笔者认为中国的积弊正是外侮入侵的机遇,林则徐之所以伟大正着眼于除弊。因积弊几入膏盲,他方奋起“救国”,要“救国”方知中国的落后,才真正放眼看世界,看世界还不足以“救国”,“经世致用”者就必须奋发图强,“师夷长技”,争取自己的科技进步。因而,光“放眼看世界”的提法是不全面的,林则徐还应是放眼看中国的积弊而努力于“救国”的英雄。

“御侮”是林则徐人生宿愿

  事实上,林则徐在禁烟抗英的斗争中,未被英国侵略者打败,可悲的是“败”在中国自己人手里,也可以说他“败”于中国的“积弊”。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对“天朝大国”芸芸众生与辽阔疆域算不了什么,定海的炮声震散了统治者的魂魄,上下不是振作御侮,而是推诿责任,将真正的“救国”英雄林则徐当成替罪羊。抽掉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剩下的当然只能是爬在地上屈膝求和而已。回首历史,远的不提,宋元、明清鼎革均是当时的异族入主中原,多少万倍于入侵者的汉族国家为何亡国?实因李纲贬、岳飞杀、袁崇焕斩……比比皆是,长城自毁,方酿成民族的悲剧。林则徐算命大不死,遣戍伊犁的命运对一个励精图治,拯民救国的英雄太不公平了。任何国家,民族能立身于世界必然有其优越之处,但不可避免地也有其弱点,在称颂伟大之余,也不妨很好地检讨不足,纠正之,方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现实,林则徐忍辱负重,由堂堂钦差大臣成为戍边罪臣,也正是世事的不公平,倒铸就民众心中的丰碑。林则徐遣戍之后,并未自暴自弃,一直忧国忧民。“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润州失后,未得续信,不知近状何若?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24)“中原之事,未敢忘怀”(25)“东南事局,口不敢宣,而因无时不悬悬于心目间,不知何所终极”(26);“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均是最好的写照。这时林则徐多在病中,“夙疴未脱”,“值严寒之栗烈,倍衰病之侵寻”,难得的是他始终未忘国家的危机,内忧外患令他心情凄怆,夜不能寐。
林则徐在施展拯民、救国抱负的过程中,就已非常警惕西方列国企图入侵中国的动向,时刻注视着英、俄等国在西亚、中亚、南亚的争夺及企图从海上与新疆、西藏等西部边陲侵略中国的威胁。当鸦片战争发生之后,他御侮的思想越来越强烈。他在《四州志》里介绍沙俄的扩张史,沙俄后还侵我黑龙江,且“欲穷东界所极”,他认识到沙俄“近数百年始强盛,疆域甲于诸洲”,并屡次犯境,最后提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27)。后果如斯言。为了唤起国人对陆上劲敌沙俄的注意,他还完成了《俄罗斯国纪要》一书。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英国企图自西藏、新疆的陆路对中国的进犯。
由于历史上西方葡萄牙、荷兰等国陆续由海上入侵澳门、台湾,直至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这些侵略者均凭藉船坚炮利从海上入侵。林则徐总结经验教训将“御侮”的侧重点放到制船造炮和建立水军上,他指出“剿夷而无船炮,是自取败也……前事不悲,后患尤大,每一思之,心肝欲裂……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也……徐前年获谴之后,尚力陈船炮事……其水军亦须……募敢死之士”。(28)在遭戍途中,他闻“有五省造船之议……果得一二实心人,便宜行事,只须漳、泉、潮三处濒海地方,慎实经理,得有百船、千炮、五千水军,一千舵手,实在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原不难制犬羊之命”。(29)至后来,林则徐与旧属黄冕“所商皆御夷之事,制船炮,断接济,以夷攻夷诸策及塞上屯田水利,中外地形,南北水土之性,往往谈到夜分始散”。(30)由此不难看出林则徐“御侮”的抱负与决心。
林则徐荷戈绝塞,三易寒暑,终于释归起用。他目睹时局痛心疾首,认为“今之时势,观其外貌一浑全之器也,而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即得大有为者以振作之,尚恐其难以程效,况相率而入于因循粉饰之途,其何以济耶?狂澜东下,诚有心者所欷歔而不能已耳……(对于外国侵略者)昔时体统犹存,尚能操纵,今则受之以柄,彼且有以难我,即使仆复与其事,能籍制之于纵逸之余乎?黑白当从局外看,惟付之浩叹已耳”。(31)林则徐晚年体质日衰,但“御侮”之志尤烈,格于时势又无能为力。可他的思想对魏源、姚莹、徐继畲、左宗棠、沈葆桢等及后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思想与作为是划时代的,正是后人纪念他的原因。他的丰功伟绩已永载史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林则徐“御侮”主张精髓的发展。而左宗棠成为一代名臣,创建船政,经略西北,富国强边,均可由左宗棠的书函中看到他们“湘江夜话”的内涵与深远影响。其甥、婿沈葆桢更是以林则徐“拯民、救国、御侮”思想为楷模,创办船政,建立学堂,造船制炮,培养人才,御侮台湾,做出杰出的贡献。后人还有很多人以他为榜样,他的影响已超越了时空。
综上所述,林则徐在其四十年的宦途浮沉中,立志高远,他为国家、民族无私无畏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伟大之处在于以天下为己任,极力“拯民、救国、御侮”,所努力者,希望国之富强,民之乐业。他放眼看世界的同时,不可讳言者,还放眼看国中的积弊,一生最主要的勋业在于救国,外拒强敌,内除积弊。其地位的升迁,只是职责的大小、治域的变化,其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却一直至死不渝。他的为人处世法则与事功深刻地影响了数代人,魏源、左宗棠、沈葆桢的杰出贡献,无不是奉林则徐拯民、救国、御侮思想为奎泉的结果。纪念林则徐的今天,应赋于新的时代内容,不忘国耻,追慕前辈,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祖国繁荣,民族昌盛作出贡献,方是最好的纪念。

(作者: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编审 林伟功)

  注:
(1)林则徐《先考暘谷公行状》;
(2)《林则徐集•奏稿》上,150页;
(3)《林则徐集•奏稿》上,149页;
(4)《株则徐集•奏稿》上,151页;
(5)林则徐《云左山房文钞》第二卷,《二次祷雨祝文》;
(6)《清史列传》38卷,《林则徐传》;
(7)林则徐《云在山房文钞》第三卷,《复常熟杨氏兄弟论灾务书》;
(8)朱绶《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
(9)《显志堂稿》卷12,《林少穆督部师小像题解》,
(10)《林则徐集•奏稿》下,600-601页;
(11)林则徐《致林之伦函》,
(12)(16)林则徐《会奏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折》;
(13)林则徐《晓喻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
(14)林则徐《致叶小庚书》、《致沈鼎甫书》;
(15)《鸦片战争》六,144页
(17)《鸦片战争》二,243-244页;
(18)马克思《中国和欧洲的革命》;
(19)《鸦片战争》一,292页;
(20)《林则徐集.奏稿》中,600-601页;
(21)《林则徐集•奏稿》中,568页,
(22)《林则徐集,奏稿》中,597页,
(23)《鸦片战争》四,466-467页;
(24)(28)《林则徐信稿》5页,《致姚春木、王冬寿书》;
(25)林则徐《致陈弼夫书》;
(26)林则徐《致李石梧书》;
(27)李无度《林文忠公事略》;
(29)林则徐《致江翊云书》:
(30)黄冕《书林文忠公逸事》;
(31)林则徐《复贝清乔书》。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