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文化人——林少川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他  先在高校任教  有华侨史专著问世
他  投身新闻传播  成就“得奖专业户”
他  热爱闽南文化  潜心“泉州学”研究
因为不断做出成绩,被连续评为“泉州市优秀人才”。
他就是:
穿越历史的文化人——林少川
穿越历史的文化人——林少川
 
    闽南文化学者、泉州学学科带头人林少川,曾经历几次人生转节: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4年;恢复高考后,与其弟林双川“兄弟同榜”考进厦大;大学毕业后,先在华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5年,在华侨史、姓氏源流、族谱研究等领域中,辛勤耕耘,屡创佳绩,有《陈嘉庚与南侨机工》、《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海内外林姓源流》等著作问世;其后,1997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抉择:“下海”到新创刊的《泉州晚报·海外版》任“旧闻记者、新闻编辑”,从事媒体工作一干又是8年,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连年荣获泉州市级、福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达50多个,其中《泉州发现数万年前“海峡人”化石》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系泉州新闻界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并被评为福建省“九五”期间对外宣传先进工作者;后来,他却又一次放弃熟悉的新闻工作,转向闽南历史文化研究方向,于2005年担任泉州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2006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第四批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 连续主编出版《泉州千家诗》《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回望闽南侨批》《<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李亦园与泉州学》《回望泉州学》等“泉州学丛书”系列专著7部,并主编《闽南》杂志1~38期(双月刊,2007~2013),在泉州学界做出新贡献。2012年被福建省政协评为省政协优秀委员,2013年又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五批泉州市优秀人才”。

一、
林少川,高级编辑,现任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此前,“文革”曾经历四年上山下乡煅炼;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厦大历史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华侨大学任教。后来,从大学教授到《泉州晚报·海外版》主编,从学者到报人;继而又由媒体转向研究所所长;一路走来,他走过了多少艰难坎坷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林少川在华侨大学从事历史研究,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嘉庚之侄陈共存先生的鼓励和资助下,他沿着滇缅公路考察南侨机工史迹,深入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8省64县市,寻踪觅迹,遍访天涯海角,对三千多名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中100多名幸存者及部分家属,作详细的采访,收集资料。经过两年的奔波跋涉,四年的呕心沥血,终于撰写出30多万字专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还改编为5集电视专题片,获中央电视台特别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林少川应邀前往菲律宾为侨乡泉州华侨博物馆征集华侨史料,在座谈会上曾多次听到“在海外每逝世一位老华侨便失去一份华文报纸”的感慨,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此时,恰逢《泉州晚报·海外版》创刊,主编特邀从事华侨史研究的林少川加盟。于是富于开拓创新的他便毅然“下海”,从一位书斋的学者变为四处奔波的编辑记者。

二、
在学术与新闻之间,林少川开始驰骋在另一条新的战线上。进入报社后,林少川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新闻敏感优势,很快又在新闻界作出新成绩:如1998年9月14日,泉州涂门街津头埔在旧城改造工地上,发现了大量的伊斯兰教古石棺,他闻讯后不仅立马赶到现场,而且连续同考古专家一起研究,与他的同事合写《泉州津头埔石棺之谜》的系列报道,11天便是11篇,11天也没回家就住在报社。他向世人报道“这里曾经是通往古刺桐港的要道。这里曾经居住着大量的外国番客。这里有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最真实的见证。”这些报道即获得1998年度中国晚报好新闻大奖。
1999年2月,他驱车来到晋江罗山镇上郭村,专题采访“文革”中冒险抢救族谱的传奇人物柯贤清老人,并参与考证《象阁柯氏族谱》,认定菲律宾国父、民族英雄扶西·黎刹的“根”就在晋江上郭,其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菲律宾总统以及黎刹家族后裔专程来泉寻根考察,并在晋江上郭建立黎刹纪念广场,还将该纪念广场风景印制成菲律宾国家邮票。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林少川善于捕捉有史料价值的新闻素材,他的作品能展现出“史识”的洞见和学理的光辉。而且许多篇幅都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例如《泉州发现锡兰王子后裔》获1998年度第五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以及全国晚报头版头条新闻大赛一等奖;《台湾世家后裔携带族谱来泉州寻根  两岸世氏宗亲隔百年故地重聚》获中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我们将永远记住家族的中国根》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几乎每年他都能荣获从地市级到省级乃至国家级新闻奖,仅短短几年,获奖50多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峡人”的发现,是林少川记者生涯精彩的一笔:那是1998年11月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他接到石狮渔民一个电话〝在海底打捞出许多变成石头的黑色骨头,打算通过报社记者林少川与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联系〞。林少川凭着对考古的兴趣及特有的新闻敏感,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线索。第二天他马上与泉州海交通馆刘志成一同驱车赶往石狮市祥芝渔村考察。结果在“万阴宫”内一堆各种各样动物化石残骸中发现一根人类肱骨化石,后经“北京人”发现者、中科院资深院士贾兰坡教授鉴定为 三万年前“海峡人”化石。它的发现填补海峡地域人类考古的空白。 1999年9月2日,在得知“海峡人”在北京得到考古权威测定结果后,林少川连夜驱车赶往厦门大学,采访刚刚由北京带着“海峡人”回到厦门的蔡保全教授,并赶在当晚23时发稿。次日,题为《台湾海峡考古的重大突破——泉州发现数万年前“海峡人”化石》的800字消息,刊发在《泉州晚报》上。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彭朝丞教授在《获奖消息赏析》一书中,以《发现,新闻之魂》为题指出:“一个优秀的记者最可贵的素质是善于或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刚刚‘浮出水面’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重要意义。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林少川获奖的消息《泉州发现数万年前“海峡人”化石》,便是一生动的例证。”该文还引用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了望者”加以赞扬。泉州晚报社特颁发奖金5万元进行奖励。
    林少川是善于创新的探索者,连任福建省笫八、九、十届政协委员,15年来,他是提案最多的委员之一。如省政协提案《正本清源——“闽南语”不该被颠倒称作“台语”》,引起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华社发《内参》反映情况,中央有关部门批示:“台湾方言应称为‘闽南语’。”全国各地从“台语”改为“闽南语”的唱片等音响制品达几亿件。一个提案促成一项新闻出版规定的出台,这是该文价值之所在。

三、
正当在新闻事业上屡出佳绩、前景看好之际,林少川却又一次出人意外“转行”了。此次是服从组织需要,放弃个人原先报社较优厚的待遇,怀着为“泉州学”作新贡献的志向,转到泉州学研究所任所长。2005年任职以来,他认真履职,开拓进取,挑起学科带头人重担,深化“泉州学”研究,开创闽南文化研究新局面,使“泉州学”研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研究领域的前列。
林少川自从任泉州学研究所所长以来,带领泉州学研究所全体人员积极履行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市委市政府赋予泉州学研究所的工作职责,为泉州学和闽南文化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同事的肯定和褒扬。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第四批“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和第五批“泉州市优秀人才” (见照片:1,2,)。被福建省政协评为2010—2011年度福建省政协优秀委员(见附件:2012年1月16日福建日报第5版)。2009年和2012年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林少川自觉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积极参加学习,参与课题调研,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树立坚定信念。针对工作实际,加强对泉州文化、闽南文化、编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学术研究、编辑刊物和行政管理水平。
(二)扎实推进泉州学与闽南文化研究
1.致力学术研究
作为闽南文化学者、泉州学学科带头人的林少川,在泉州学、闽南文化、华侨史、姓氏源流、族谱研究以及中华文化在海内外传播等领域中,辛勤耕耘,屡创佳绩,不断有著作问世。
在泉州学研究所任职以来,主持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6~2007年度规划课题项目“地方学比较研究”、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7~2008年度规划课题项目“海洋文化与‘泉州学’”、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8~2009年度规划课题项目“从泉州花桥慈济宫看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9~2010年度规划课题项目“闽南侨批文化研究”、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13~2014年度规划课题项目“《泉州学概论》”。
近些年来,策划出版《闽南侨批史话》、《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泉州千家诗》、《回望闽南侨批》、《〈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李亦园与泉州学》、《回望泉州学》等7部“泉州学丛书”系列著作并担任主编。
2.举办学术活动
2005年,举办“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蔡及时》首发式”(林少川主编)。2006年,承办泉州市第八期“刺桐论坛”——“泉州学”研讨会。联合主办“张美寅、王朱唇集邮联展暨《闽南侨批史话》首发式”。2007年,举办《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首发式”(林少川主编),该书2008年获泉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联合举办“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2009年,举办《回望闽南侨批》首发式”(林少川任副主编)。该书促进“侨批档案”列入“国家档案遗产”、“亚太档案遗产”名录,并为2013年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作出贡献。2010年,参与承办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 2012年,参与协办海峡论坛并举办《李亦园与泉州学》首发式。 2013年,参与协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协助组织、联络、协调海内外专家学者“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协助组织“侨批档案展”,受到上级领导肯定与好评。
3.构建学术平台:
(1)建设“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http://www.cnqzx.com)。网站于2006年9月1日开通。
(2)编辑出版《泉州学研究通讯》(年刊),至今已出版6期(总第7期)。
(3)创办《闽南》杂志。为促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林少川积极推动创办《闽南》[CN-35(Q)第0088号]杂志。这是一本全面反映闽南文化及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旨在弘扬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建构海峡两岸交流的平台,增进海外泉籍、闽南籍侨胞的联系,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为办好《闽南》杂志,林少川带领编辑部全体人员,不断创新办刊理念,广泛组稿约稿,提高编印质量,杂志稿件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使《闽南》杂志成为宣传展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闽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阵地,成为沟通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乡亲情谊的重要纽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年度出版任务,至今总共出版38期(双月刋)。2012年,《闽南》作为福建省四家办得较好的侨刊乡讯之一(《闽都文化》《闽南》《台海》《闽台文化交流》),经省外宣办报中央外宣办,受到中央外宣办嘉奖。在2013年的省外宣工作会议上,《闽南》杂志2013年第6期通讯《泉州市“侨批档案” 首次跨国展出——〈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在新加坡举办》被评为第十七届福建对外新闻奖三等奖(见照片)。林少川还致力于扩大《闽南》杂志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闽南》杂志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推动《闽南》杂志投放晋江机场、“泉金航线”、“泉澎航线”等,有效地扩大杂志对台受众面,切实发挥闽南杂志对台对外宣传平台作用。
(四)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林少川作为福建省笫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
1.助力“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自2008年起,林少川连续五年在福建省政协提案《关于“闽南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建议》、《关于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建议》等,助力《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于2013年6月19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2.助力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
在2012年福建省政协会议上,林少川提交《关于加大力度推动泉州台商投资区享受财政优惠政策的建议》提案,使上级部门对台商投资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为台商投资区带来1.5亿元定额补助——连续三年,每年5000万(见照片)。中共泉州市委台商投资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特地为此事给林少川等省政协委员发来感谢信(见照片)。
3.助力闽系红砖建筑申报世遗
在2012年福建省政协会议上,林少川提交《关于闽台携手合作,共同申报闽系红砖建筑为“世遗”项目的建议》提案,呼吁两岸联袂申遗。两岸共同申报闽系红砖为“世遗”项目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利于两岸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伟大目标的早日实现。
(五)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开拓进取
林少川作为泉州学研究所所长,能廉洁自律,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讲党性,讲原则,讲奉献,不利用工作职责来谋取个人私利。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勤俭节约,勤政廉政。林少川作为单位一把手,能坚持以诚相待,注意培养年轻人,与同事团结共事,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林少川自198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发挥专业特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我们期望他为研究泉州学、弘扬闽南文化、光耀东亚文化之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林少川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穿越 历史 文化 文化人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