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林绍良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福建有志少年
    “红顶商人”林绍良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在我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林绍良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继承了家风,性情温和,聪明机智,深受父母的喜爱。林绍良7岁时开始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他学业进步很快,得到老师的赞赏。
    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许多富有进取心的年轻农民都想到外地去闯世界。他的叔父去了印尼。在林绍良11岁时,大哥林绍喜也去了印尼。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在私塾的学习。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由他当
“老板”。林绍良勤勉肯干,店内外都由他独自一人料理,生意做得很好,不到半年,就赚了不少钱,显示出他在经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可是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中国沿海的省混乱起来了,人心惶惶。林绍良的小面店在经营了约两年后不得不关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乡下的青壮年男子接二连三地被抓壮丁。为了逃避兵役,当地许多青年变卖家产,远渡南洋去谋生。林绍良也准备去南洋。恰巧村里有一印尼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尼投奔叔父。那个华侨爽快地答应了。临行前,父母对林绍良说:“到了异邦,待人处事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多忍让。万一跟人发生争执,一定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风华正茂的林绍良牢记父母的谆谆训诫,迈出家门,去印尼闯荡。
印尼乱世英雄
    1938年春天,林绍良到达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他的叔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间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上印尼,爪哇岛上经济凋零。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生意难做好,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了。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个办法真管用,花生油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独立创业,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他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撤走,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毅然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此前曾有一位印尼军队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兰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士镇隐蔽。中华总会把这项掩护任务交给了林绍良。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一位便是后来担任印尼总统的苏哈托。而当时苏哈托是这个师的上校团长。林绍良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运送军火的想法。他们对林绍良的英勇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提供安全保护。
    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在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大利的生意——丁香买卖。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在这时,林绍良和军队的友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军方的保驾护航下,丁香生意顺利地做成了,林绍良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富豪。
亚洲实业大王
    印荷之战终以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而告终。林绍良决心大力扩展业务,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此时,印尼的经济面临着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人手,陆续进入其他领域。“红顶商人”林绍良
    从1954年起,他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与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1957年,他在泰国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显露雏形。
    1968年苏哈托开始任总统。同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营权,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同年,印尼政府又做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营权交给林绍良。经过10年的努力,林绍良成了印尼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此后,他又投资巨款建造3座水泥厂。仅仅3年时间,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万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又插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的房地产商。
    在林氏实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金融业,其金融业的总资产达40亿美元。1974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等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经过8年的努力,中央亚细亚银行得到了飞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林绍良也成了扬名天下的“金融大王”。
    由于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众多的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又涉足于国际贸易,短短数年内,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等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实现了他那“实业王国”的梦想。他以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于印尼,威震东南亚。
    中国投资巨头
    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华商,林绍良注定会关注中国大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林绍良积极前往中国大陆投资,主要是房地产、金融及酒店,包括在福州市的一家银行,估计总投资有20亿美元左右。   
    早在1981年,林绍良属下的中国太平洋集团就在中国大陆设立鞋厂。据估计,光在老家福清市,林绍良就投入了约1亿美元,当地的工厂、学校及旅馆,都有林绍良的投资。他的家乡经济因为他的投资而迅速发展起来了。
    2001年10月,林绍良带团到北京市考察了商务中心区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9月,林绍良使出大手笔:斥资5亿美元,购买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经营的地产旗舰企业——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45%股权,从而与中远集团这个中国特大型企业共同成为中远置业的并列第一大股东。同年,他成了上海北外滩土地的一级开发商。林绍良和儿子林逢生成为中国大陆的投资巨头。
    2004年11月中旬,林绍良还亲自到上海拜会了上海高层领导,并且承诺:“林氏集团计划把今后发展重点放在中国,扩大对能源、农业、运输等领域投资。”至此,林氏集团在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扩展业务。
    林绍良人生的最后几年定居新加坡,并为新加坡福清会馆永久名誉会长,对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作出很多贡献。今年6月10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辞世,享年97岁。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老人报)
文章热词:红顶 红顶商人 商人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