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万婴之母”的博爱情怀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巧稚“万婴之母”的博爱情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欢呼声排山倒海。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协和医院里,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静静地工作了一天。其实,她收到了到天安门观礼的邀请。在林巧稚的心中,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她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这一点从未变过。那天林巧稚听到了两种声音:新中国诞生时人们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和婴儿诞生时的稚嫩哭声。她以博大的胸襟诠释了“福建精神”。

    鼓浪屿的女儿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
    1921年,20岁的林巧稚离开家乡乘船来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初,职业女性仍然凤毛麟角。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
了一个理想: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七月的上海酷热难耐,考场上一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此时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二话没说,放下没有答完的考卷,离开考场去照顾病人。十多分钟后,当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了,林巧稚最
有把握的英语试题没能答完。这次考试全国只招收25名学生,录取率很低,女生要被录取就更难,没有答完题的林巧稚认为自己一定落榜了。一个月后,林巧稚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她没有答完试卷,但仍然得了高分。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协和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林巧稚被公认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
    真正的白衣天使
    一份50多年前的病案上记载着一个特殊的病例。那一年,一名连续四胎都夭折的草原妇女,向林巧稚发来了求救信。她怀上了第五胎,林巧稚在信中判断,这可能是可怕的新生儿溶血症,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而此
时,病人已经怀孕7个月了。当时,林巧稚已经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手术,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而林巧稚所想的不
是自己的名声,而是别人。这个妇女已4次经历丧子之痛,不能让她再一次失去孩子了。做手术是她唯一的选择,不做,婴儿一定会死亡,做,还有生存的希望。作为一名医生,只能追求最好的结果,尽最大的努力。林巧稚领导着一组医护人员,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了这个新生儿,圆了一个草原妇女做母亲的梦。
   

林巧稚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

   林巧稚“万婴之母”的博爱情怀 面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56斤多的巨瘤。她的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文章中,著有《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
    林巧稚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


    五万孩子的妈妈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
    林巧稚穷苦百姓也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
号;只要挂普通号,同样是她给百姓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医院和病房就是林巧稚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的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在林巧稚看来,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总是下班最晚,离开医院前还要到病房里巡视一遍。当实习大夫时,她就知道为产妇哪怕擦擦汗、拉拉手,都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成为著名专家后,她还是愿意摸摸病人的头,掖掖病人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病
人深切的关爱和理解。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有人说,林巧稚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产妇新生儿怎样焦躁痛苦,只要她走过去,拉着手说上几句话,她们就都会平静下来。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林巧稚却是最伟大的母亲。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永久纪念。奋斗终生的人民医学家
    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林巧稚病倒了。这位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生产和生命质量而奋斗终生的科学家,这个时候却开始了一本大书的写作——《妇科肿瘤》。她在轮椅上、病床上,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护士随手抓了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林巧稚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
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及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2年出版了纪实文学《林巧稚传》。中国和平出版社及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分别出版了《林巧稚》。1990年10月10日,为表彰我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4枚,当中第1枚是医学科学家
林巧稚。邮票画面上,林巧稚身穿白大褂,项上挂着听诊器,点明了她医生的身份;肖像面部通过明暗关系强调出的那种光明感,象征着她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那精心描绘出的慈祥、乐观的笑靥,代表着她爱人胜过爱己的崇高医德;背景中那幅胎儿将产图,蕴含着对这位“生命使者”的真挚赞誉;殷红的温柔色调,仿佛为这位终身未婚的女医学科学家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妩媚。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老人报)
文章热词:之母 博爱 爱情 情怀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