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精神的实质是“善行仁义”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在《比干文研》第九辑中,本人写了《比干的旗帜——“善行仁义”》,在第十辑中写了《“善行仁义”——中华文化之根》。本文是以上两篇的继续。
    朋友问我:为什么三千多年了,人们还纪念着比干?
    中国人有两项非常明显的崇拜,一是崇拜祖宗,二是崇拜英雄。一者,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生命来自于父母.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而后又一代代地传下去的。而不是老天爷或者“龙”生的。二者,英雄的事迹特别的闪亮,她影响了社会的进程。虽说“英雄不问出身”、“时势造英雄”等等,但是英雄业绩的流传总比其他普通人深刻而长远。比干正是两者兼有之,既是林氏的太始祖,又是一位蹈节怀忠的爱国者,一位名垂千古的英雄。
    对亘古第一忠臣比干,史学家有很高的评价。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  “比于是敢言直谏,不惜身死,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商末,纣王残酷杀戮人民,把人命当儿戏。比干进宫面对纣王进谏连续三天不走,要求纣王改善政治,施行仁义。纣王不听,问:  “何以自恃?”比干答道:  “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怒曰:  “比干自以为圣人。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剖腹验心。
    比干为了要求纣王改善政治,施行仁义而被剖心。这惨烈的一幕铭刻在历史的画面上。从那时起,比干坚定激昂的“善行仁义”的呼声,成了一面旗帜。  “善行仁义”也是人们心中的呐喊,是代表众人利益的正义之声。这声音,让那些企求仁义的人们看清纣王暴君的真面目,让周武王以讨伐的名义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暴纣的统治。比干被杀后第三年,商朝被推翻了,暴纣灭亡了。周武王派大臣封比干墓,征得比干的遗腹子,比干是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为争取仁义而死.其气节影响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
    比干直谏纣王体现了其刚强,而所谏的内容“善行仁义”是其精神的核心。比干采用文斗的方法,却被挖心。这造就了反纣舆论,讨伐暴君是正义的行动。周武王的成功,说明了暴君“逆民意者亡”。比干为忠臣树立了榜样,成为“谏臣极则”。后来,虽然“仁义”时常陷入彷徨之中,但其所含的“人本”精神深入人心,使得历代君王对此心有余悸,使得忠直之臣颜面有光。
    人们需要仁义,喜爱仁义,却不容易得到,就越强烈地追求它。仁,是同情友爱,义,是合乎正义。仁义就是仁爱和正义。孔子说的“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仁义的诠释。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提出的“仁政”,是对“善行仁义”的一种继承,一种追求。
    封建社会的仁义是假的。从历史上看,仁义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实行的。暴君不愿施行仁义,所幸的是暴君都短命。暴纣亡得快。秦皇残暴成性,首创暴力禁锢思想的先河,到二世就亡了。成吉思汗把亲手劈死下跪求降者视为幸福,命也不长。这些野蛮的暴力征服者,虽强权横行于一时,但都被人民唾弃。
    仁义和正义的基础是平等,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等等,这些不平等的东西,都是封建社会的最高信条。甚至形成了惯性,影响着后世。当人们对这些信条产生怀疑之时,就会被扣上谋反或不忠不孝的罪名.至于皇上吹捧儒家,别以为他就是“仁者爱人”。皇上手中的权,是他的命根子,谁也不能削弱。这个权力是皇上用来整人的东西,仅属上一家“万万岁的”。想要求皇上“善行仁义”,说说还可以,其实做起来是行不通的。残暴摧残了仁义的萌芽.而仁义之根在人民心中扎得更深。仁义与不仁义的斗争从来没停止过,野蛮最终要被文明所淘汰,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那么,孔夫子与广义又有啥关系呢?
    孔子尊崇比干,剑刻比干墓,赞比干为仁人。  “仁义”由孔子诠释发展并加以传承。孔子是大智大贤之人,但其道难行,被迫去国离乡,颠沛流离,备尝困辱。他讲立身以广义为基础,讲仁德治国,讲以民为本,讲义中求利,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这是百家争鸣时知识先知的理想蓝图。当然,其学说并非都合时宜,比如对劳动者的轻视、对女人的偏见等等。这位圣人后来当了首创的私立学校的教书先生,一生讲仁爱却坎坷落拓。到了汉代,独尊儒术。此后,历朝皇上鼓吹尊孔,把孔夫子抬举成了大成至圣先师,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来推行其愚民政策。  “仁义”被统治者修正得很顺手,成了他们手中的软J1子。一件好东西被无止境地吹捧神化了,会使人觉得很别扭。当“仁义”被伪君子当作面具,当为富不仁为官不义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时,  “仁义”就完全变了味。所以,到了现代,才有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五四”运动,才有“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孔夫子地下有知,一定会要求吹捧者不要乱吹,批判者不要胡说的。
    提倡“善行仁义”仍然有意义。
    当前,各种思想大激荡。关于孔子的思想也要有许多评论。我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观念是“仁”,就是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君子的标志,人安身立命的基点。君子乐观,比较长寿。学习快乐,交朋友也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注意修身养性,有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君子有志于学,不断地进步。这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值得继承的。而正义,尤其重要、尤其要坚持。人们视公正公平为正义,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为不义。  “以人为本”是正义的,这里的人是指众人。社会“以人为本”,每个人要“以社会为本”。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爱人人,人人爱社会,这才能造就和谐。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指出:“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这就必须以正义为首要价值导向,使正义社会化,全民化,让正义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仁爱和正义是社会的正确选择,是人民的正确选择。我们赞颂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要警惕腐败、分配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必须向不义的现象作斗争。共同富裕不但要让穷人变成富人,还要让众人成为有正义感的人,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这是新时期所追求的,相信通过众人“善行仁义”,社会将更加和谐。
(作者:陈思超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