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庙南像的比干文化情结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河南卫辉的比干庙与福建南安内厝村珍存的比干公古画像,联称为“北庙南像”。
    从1965年仲秋至今,我有幸接触北庙南像,并日渐融人生命之中,与生活追寻息息相关,其发生的过程自然顺畅,又似有某种暗示引导,这似乎就是人们常讲的缘份吧。
    记得40年前,刚上初一的那年秋天.为写游记作文,语文老师带我们徒步十几华里去城北的比干庙参观,虽然当时的情景不可能全部记清了,但那古柏旧庙和大殿中的塑像和东西两壁斑斑驳驳的壁画,仍有很深的印象.老师讲解的比干公为国为民犯颜直谏的故事仍记忆犹新,而且刻骨铭心地影响着我的成长。自此,也就有了我与比干文化再也割不断的情结。
    次年春夏之交,也就是那场文化大劫的前夕.在百泉农专教书的父亲带我去庙里打拓片,老人边打边讲,教我不少碑帖和有关比干的文史知识。当时虽不太懂,但“魏孝文帝弔比干文”碑的珍贵却深刻于心。  “文革”动乱的几年里再没去过比干庙,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我由下乡知青抽调回城,进入县第二化肥厂,和比干庙村的转业兵贾福相识相熟。成了朋友,常被邀去家做客。每次去进得村子,我总是先进庙门,后进他的家门。总要先看看古碑,摸摸古柏,心里才安稳踏实。
    进入八十年代。我转入石油地质战线。在东北的科尔沁草原,收到父亲寄给的一本“河南名胜古迹丛书”中的《比干庙》分册,着实兴奋了许久。我翻阅了无数遍,常常向工友们讲比干与比干庙的故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一直伴随着我,总能给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鼓励。1984年,我又回调到第二故乡卫辉,每年的初季节带孩子外出踏青,首选就是比干庙。妻说,不知去过多少次了,破破烂烂的有啥好看的。真的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愿意去比干庙转转看看。若是隔了一段时间没去,心里会莫名的燥动,总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引力拽着,非去一趟心才会安静下来。为此,历届比干庙管委会的负责人我都熟悉,比干庙的修缮和大殿落架翻修我都到现场看过。到了九十年代,我成为市政协委员。分在文化艺术组。同组的委员董鹏运、方铎正、卢世明、耿玉儒、何宪景、王金海、安喜萍等都是比干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在改革开放之后比干庙发展的亲历者和管理者,他们向我介绍了许多比干庙的奇闻逸事。每年的例会我们都为比干庙的建设和比干文化的传播提交有分量的提案。市政协落实委员提案,牵头筹备纪念比干公诞辰的活动。1993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纪念比干诞辰3085周年庆典的开幕式在我供职的体委体育场举行。场面之隆重前所未有,在庙内目睹海内外宗亲祭拜的虔诚使我热心沸腾。在那奇妙的鼓乐声中,我的心似水晶般明净空灵,  自己整个的躯壳似受到无形的感召,在缭绕飘动的香火中升腾。
      2002年机构改革退居二线后,李甫信先生找我为他创作的《文财神比干公》中堂画像写解说词。在中国卫辉比干纪念会副秘书长李予超先生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和部分林氏族谱后。我充满崇敬之情用心去写。2004.年春节过后又与河南梨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原比干酒厂)董事长牛尚生先生邂逅。他提出以比干酒为载体传播比干文化的设想,我们一拍即合,并总结出以比干精神和传统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比干文化的精髓为“德、财、学”。.自认精辟独到,对国家民族的强盛大有裨益,应大力弘扬。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知道了南像。没想到,5月份我在比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会引起争议,而且会有那么强烈地反响。
    不断的反思中。在比干文化的引领下.我介入了比干宴酒的营销,得以来到闽南,多次参加宗亲祭拜比干公的活动。得到姜维会长赠送的全套《比干文研》,在字里行间,使我深刻理解了南像的份量,也认识到我们的目标相同。比千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有待挖掘整理创作传播的巨大空间。不但其后裔急需了解,接受比干文化.改革开放已取得初步成果的祖国需要极具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比干文化。包括台海两岸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强盛也需要比干文化。比干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人类的大同进步,比干文化比妈祖文化更具积极进步的意义和更高的文化品位。这正是比干文化的魅力,比干文化、包括林氏文化给人以激情和吸引我的原因。
      北庙是根,南像是果,  《比干文研》就是连接南北和致力于比干文传播朋友们的枝干和桥梁。
      永远的比干.博大的比干文化,是我终生的追求和乐于奉献的善事!
(作者:王胜昆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比干 文化 情结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