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林銮与林銮渡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雾中石湖,水色迷茫,涛声依旧。
    迷蒙处,我看见一个古人的身影在海边晃动。是谁?似曾相识,却记不清在什么地方见过他。
    我努力想着,哦,我与他是在一本发黄了的残书上相遇的。于是,我的浑沌的脑海渐渐清晰了,渐渐浮现那个古人与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早晨,那个人来到石湖岸边。他一会儿走走,一会儿停停;一会儿看看海水,一会儿摸摸礁石,最后一个突兀的高地上立定:前面是海,波浪无边无际;身后是丘陵切割的故土家园,一畦畦长势不好的薯稻菽麦。他站了好久,整个身子定格在那里,脸上出现沉思的表情.
    海有路吗?
    他懂得他的先人早已回答过这个问题。
    海上的路有尽头吗?
    为寻找海之路有无尽头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辨认过先人们倾吐在一页页风帆上的斑斑驳驳的心声。此刻,他又在翻阅浩浩荡荡的海的雄文长卷。他读懂了什么?破译了一些什么奥秘?我只见他蓦然举步,朝西北方向走去,在一处岩石与岩石对峙着的海边收住脚步,做了一个有力的手势……没过多久,一个颇具规模的码头,就在那两座天然的岩石之间崛起。那是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的事了。
    如果我的讲述未能使读者全信,
    就请去看看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那个古码头吧。那是个用条石纵横相间层叠垒砌的长2l丈,宽6丈,高7丈的工程。建设这个码头的人是晋江东石人,名叫林銮,字安车。后人因此将那个码头称为“林銮渡”。
    林銮为什么建设这个码头?答:横渡大洋,试航勃泥(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部),探寻海路的尽头。我曾有感于此,写过一首《晋江》的歌词,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一“把先辈拓海的雄心,写在金涛雪浪,鸥影远帆;载无数冲浪健儿,奔向海外的海,天外的天。”
    海有边有岸,人生的路永远走不完。林銮向往海的大气磅礴,海的豪情奔放,但也知道海的坎坷艰险,风暴、恶浪、漩涡、暗礁……无时无处不在千里航道上设置覆舟的机关。踌躇了吗?不!他把一颗心悬挂在桅尖上,即使檣倾楫摧也不改变试航的信念。一艘平底大木帆船启锚了,渡口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林銮和他的冲浪的健儿们,站在船头,遥望前方,扬帆远去……
    我写到这里,不知为什么,忽然想起朱熹说的泉州“满街都是圣人”那句话。此时,我真想问问朱老夫子:你还看见别的什么?看见泉州满街的贾人吗?当年的聚宝街,贾人应比“圣人”多吧!也许贾人拒受“存天理灭人欲”的教化,朱老夫子便对他们不屑一顾。然而,恰是这些不安分的贾人,率先走出“人稠山谷瘠”的窘境,衣食四方,不断改善生存的条件。历史铭记着这样的事实:贾人们“每岁造舟通异域”,广开泉州海交的航路。谁也无法否定历史,“圣人”也不能不承认客观事实。现在,请允许我将朱老夫子那句名言改一改,变成“满街都是贾人”,列于“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之后。
    话说回来,林銮在海上航行,有雷电开道,风浪壮行,虽孤帆远影也不寂寞.我想,这个别号安车的泉州子弟,是不会遵守“安步当车”的古训的。林銮一路弄潮,千里击水,好不容易到达了他企望到达的彼岸一一勃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部)。他的大船载去的泉州的彩绣,很受勃泥人喜爱。他的大船运回的廉价的香料,使他和同伴们获利颇丰。试航成功了,鼓舞了人心,增强了人们到异国他乡去开拓新的出路的信心。从此,沿海健壮之士,特别是东石畲家人,纷纷跟着他漂洋过海去领略外面的风景,索取生活的温馨。
    一个锐意进取的人,是不会满足现状的。林銮的心永远憧憬未来,不会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林銮为改进船舶的性能,扩大海上贸易,于公元750年前后派遗造船的能工巧匠到勃泥选购优质木材,建造新一代海船。据清乾隆时人蔡永蒹的《西山杂志》记载,林銮新造的船,长“18丈”,宽“10丈”,高“5丈”,底宽“2丈”,桅高“10丈许”,舱“15格”,贮货“三四万担”。其船头作尖棱状,加大了劈风犁浪的力度和速度,从而缩短了航程。
    海的洪波巨浪,为林銮拓宽了驰骋纵横的时空。他带着泉州的文明和友谊,去问候彼岸的一个个友邦,引来蕃舶(外国贸易船只)互市,使“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一派热闹景象。为使蕃舶安全航行入港,他又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这就是在泉州围头湾畔选定7个点,建造7座高耸的石塔一一钟厝塔、钱店塔、石菌塔、塔头塔、凤鸣塔、西资塔、象立塔,总称“林家石塔”,也叫“七星塔”。屹立于滨海的这7座塔,像7颗不落的星,把光芒投向浩茫的人海,引蕃舶绕过险滩暗礁,安全驶入东石港或李家港、张家港、刘家港、林家港、肖厝港……
    那渡、那塔,对今天的人来说也许是一些小玩艺儿。倘若退回到工200年前的那个时代去看,能不惊叹它的宏伟、壮观!人世沧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不去的是林銮们放眼看世界,闯洋荡海的风采。
    古时泉州江山代有无数个林銮前仆后继走向海洋,在波谷浪峰铺了一条条又宽又长的丝绸,铺出一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之与全球的路接轨。那时,“海滨邹鲁”泉州,多少知书识礼的泉州人,走进贾人的行列,在陆上海上熙来攘往奔利图强!唐宋两代,泉州贾风甚盛,我想朱老夫子不会一无所知吧?
(作者:李灿煌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唐代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