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林启兴兴学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  啟,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八月廿二日,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卒于杭州,享壽62歲。他不僅是一位深受后人懷念的杭州太守,更是我國最早倡辦實學、功績卓著的杰出改革家。
      林啟自小胸懷大志,膽識非凡,青少年時期勤奮篤學,故仕途風順。  同治三年(1864)中舉,光緒二年(1876)登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在京城任職二十余年。然因生性耿直,為權貴不容,被調出京,初任陝西學政,繼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南城監察御史等職。離京時,曾有好友願為他求情,他却說:“我在京為官廿余戴,只能‘紙上談兵’,于國于民何益?不如到地方為百姓作幾件實事、好事,也不愧我這一生矣。”遂謝绝好友的關懷而離京。后因獲悉慈禧太后把建海軍的錢款用于修建頤和園,便上書奏諫:“請太后罷 頤和園之役,以疏民困”,而觸怒了慈禧,被革去御史之職。光緒二十年(1894)外放到浙江衢州任知府。
      在衢州,他辦的第一件實事就是,大力提倡養蠶植棉。他以身作则在府署前院栽桑,后院種棉,又讓夫人帶领家人養蠶。當幕僚勸說他何必以知府之尊來親自植桑時,林啟則說:“我國自古有天子躬耕,皇后養蠶之說,何况我這區區地方官?官者,民之僕也,我不以身作则,又焉能使百姓效行?”上行下效,有知府如此提倡,衢州養蠶種棉遂成風氣,百姓成歌。
      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林啟調任杭州府知府。他勵志圖新勤政爱民,決心為民干出幾件實事來。當時腐敗的清政府刚簽訂喪權辱國的“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趁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許多愛國之士都認為要興國力,雪國耻,奮發圖强,首先必須興辦實學,啟發民智。林啟主政杭州后,勤了興辦學校之念。  于是,他東誠講舍,以策論課士,首题曰:“興亞策”;次题曰:“諸葛公可謂名士論。”擢章太炎先生第一,與其下邵伯炯等七人延至署,談宴竟日。經聽取各方社會名流、爱國志士的建議后,爱才心切的林啟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在普慈寺創辦起全國各省城最早的新式學堂一一求是書院(今浙江大學前身),並親自兼任總辦(校長)。書院倡導篤實求是之風,以“培養人才”和“講求實李”為宗旨,成為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的場所。求是書院的創辦,不僅比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還早一年,而且首開浙江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滋養后人,影響宏迷。其后經過一個世紀的滄桑歲月,終于發展成當今舉世聞名的浙江大學,為國家為中華民族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林啟出任杭州太守時,素有絲綢之府美稱的杭城,却是日本絲充斥市場,而浙絲一落千丈,使國家和人民經濟收入都大為銳减,這很使憂國憂民的林公大為震驚。為此,他微服下鄉調查,終于探明要發展蠶桑業,關鍵在于提高養蠶科學技術和改良蠶種。旋即在《杭州知府林迪臣請籌款辦蠶學館祟》中,向皇上力陳:“就時局而言,為中國之權利;就王政而言,為百姓之生計;就新政而言,為本源之本源;就浙省而言,為切要之切要。”終于在光緒二十四年夏,創辦起我國最早的蠶桑学校一一蠶學館,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學校,即今浙江絲綢工學院的前身。蠶學館創辦之初,林公曾重金聘來日本養蠶專家任總教席,並多次選派学生去日本学習養蠶和制絲技術,同時退不拘一格地禮聘曾去法國學過選種方法的江生全為教習,教育學生鑽研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為我所用。經師生們的不懈努力,蠶學館不僅挽救了浙江的蠶絲業,而且退為全國蠶絲業的重新崛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時,慈禧曾下令,禁止各地把祠廟改設學堂,凡已占有者應予退還。然林啟對此却毫無懼色,他針對圓通寺僧的不守清规,斥而逐之,改寺為校舍,又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歲首,創辦了一所“養正書塾”,即今杭州高級中學的前身。
      杭城三所學校的創辦,傾注着林太守的心血和不凡的膽識。在求是書院創辦的翌年,適值戊戌變法失敗,百日維新運動曇花一現,林啟敬重的譚嗣同等六君子被害,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維新派人人自危,故求是書院的學生纷纷退學。但林啟堅信說:“留校者雖少,應是佼佼者。一粒良種,必會開出鮮花,結出硕果。”他堅持辦學,毫不動摇。后來,政局惡化,地方上的舊勢力勾結反對林啟維新改革的人,向上密告“林啟所辦的三所學堂,伏有新黨,應予查封。”林太守即慷慨激昂地作了申辯,並以性命作擔保,驳回誣告,有力地保護了此三株革新教育的新苗。實功不可没。梁啟超在《與林迪臣太守論浙中學堂課程應提倡實學書》中,盛贊:“浙中所舉,實他日群之權輿。”權輿,即起始也,梁氏評論確實中肯。
      光緒二十六年,為國而憂,為民而勞的林太守不幸卒于任所,噩耗傳出,舉城慟哭,大街小巷,無不沉浸在悲痛之中。凡有功德于民者,人民是永这不會忘記的。當林啟家人擬運柩返閩安葬時,深深熱爱着林太守畢生鞠躬盡瘁,為民大瓣好事的杭州人民,即堅請把太守留葬杭州。唯恐未能如願,又特地找出“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度雲帆”的林啟诗文為據,向其家人說服。終于把林啟安葬在西湖孤山的林和靖墓東侧,並于墓前建平屋三楹,取名“林社”以祀之。杜中壁嵌碑刻曰:“杭人悲太守,作杜寄湖上”,飽含着杭州人民對林太守的爱戴和感恩。
      林啟墓園,原由林社、墓門、墓冢组成。門有石牌坊,門柱所刻上聯為“樹人百年,樹木十年,樹谷一年,兩浙無兩”;下聯是“處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横额曰“古之遗爱”。墓碑鐫“清杭州太守林迪臣先生墓。”每逢農歷四月廿四林啟忌日,杭州各校都派代表前往祭奠。1955年夏,林啟墓遷葬于鶉籠山,而歷經兩毁三建的林杜,終于得以幸存下來。現已加以修繕;辟為“林啟紀念館”,並于今年4月1日正式開館,成為人們緬懷林啟光辉業績的聖地。
      林啟雖只擔任四年零二個月的杭州太守,但他以巨大的胸懷,非凡的膽識,開辦新學堂,啟迪新民,開發民智,惠澤后人,為杭州、為浙江、為中華的振興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英名,永垂青史。杭州人把林啟和唐代的白居易、宋朝的蘇東坡,並稱為杰出的杭州三太守。
      (作者: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
(作者:林华东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太守 守林 兴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