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进忠言舆实事求是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在《比干文研》第三期,本人寫了《略談進忠言與實事求是》,意似未了,應該“再談”。
     從比干被谥號“忠烈公”談起吧。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后,把歷代皇帝導致腐敗滅亡的原因歸納了三條:一、驕横自負,護短拒諫;二、荒淫墮落,不務朝政;三、親奸疏賢,暴虐于民。這大都是吸取了殷紂滅亡的教訓。他繼位不久,就對臣子們下詔說:有匡正他的過錯,指出他的毛病的大臣,他將以厚禄封贈。公元645年,唐太宗率大軍伐高麗經過街輝比干廟,親臨墓地,舉行了隆重的祭禮,並向全國郡縣頒發了《贈太師比干詔》,贈比干為“忠烈公”,逢為比干封了墓,修葺了祠廟。“忠”,指赤誠無私,誠心盡力;“烈”.指刚直,有高贵品格,為正義、人民、國家而獻身;“公”,乃爵位(公、侯、伯、予、男的第一等)。這里有尊敬之意。“忠烈公”意為“赤誠無私、刚直高貴、為正義而獻身的公爵”。自唐太宗封谥后,“忠烈公”就成了比干的專號,一直流傳至今。适說明歷代的人們認同追個封號,尊崇比干的為人為臣。
     比干對“忠”有明確的见解。商紂胡作非為,致使國危民不安,比干知道“君有過”:他認為,“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而不從,且死,忠之至也。”因而敢于當面规勸商紂,連續三天不停。比干明知“諫而不從”,但“君有過而不以死争,則百姓何辜?”他是為進忠言而獻身的,“忠烈”之號,名符其實。針對比干被刳心,戰國時代的蔡澤有一段很妙的議論,他說:“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晉國亂。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國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為戮辱,而鄰其臣子。”看來,進忠言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進言的,一方面是聽言的。敢進言,也要有能聽言的。君要明,臣要忠,國家才會興旺。有忠臣孝子而無明君賢父,那么國要出亂子,家要敗壞。
     人民同情那些忠心耿耿而遭誤解、迫害、殘殺的賢人。人民痛恨那些不聽忠言规勸而致使國家混亂滅亡,百姓遭殃的昏君。幾年前,我們到河南湯陰縣,拜謁岳飛廟。岳飛精忠报國,他的英名和爱國精神深深銘刻在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檜等人,被鑄成鐵像,反剪雙手畏跪着,千秋萬世受到人們的唾罵。适表達了我國人民鮮明的忠奸是非觀念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站在“精忠投國”的牌區之下,我們感慨不已。岳飛慷慨悲壯的英雄故事,八百多年來,一直在人民中流傳不息。岳飛堅決反對議和,得罪了秦檜一伙奸臣。當岳飛揮師北上,以銳不可當之勢收復了好幾座城池,準備直抵黄龍府之時,宋高宗和秦檜却下令部隊停止進攻,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飛迅速南撤。岳飛回到臨安,立即跌入秦檜等人設下的陷井,被投入牢獄。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年僅39歲。臨終之前,岳飛飽蘸墨汁,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他滿腔悲憤的呼喊!岳飛的爱國精神在悠久的歷史上譜寫了悲壯的篇章。
     忠和奸是互不相容的兩個方面。忠是以爱國主義為前提,實事求是為基礎的。奸是以個人或小集團私利為目的,采用虚偽狡詐的手段,奸的是出賣祖國和人民、陷害他人的勾當。“爱國主義就是千百年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語)。這種感情,表現為爱祖國的河山和人民,爱祖國的歷史和文化,爱祖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财富,把自己作為祖國的兒子,為祖國的富强和利益努力奮斗甚至英勇獻身。歷史發展的長河奔流不息,不同時代爱國主義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現方式。比干秉直進忠言,客觀上為民請命,阻止社會倒退;司馬遷秉筆直書,實事求是忠于歷史;岳飛精忠报國;海瑞敢進忠言,為官清廉;林則徐虎門銷烟,率衆抗英。他們都是忠臣,他們的行為都是爱國行為。我們要學習和弘揚的是他們爱國主義的精神。我們所處的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弘揚爱國主義精神,就要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利益,為祖國的繁榮富强和團結統一做出貢獻,實實在在地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這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作者系南安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作者:陈思超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