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比干书像保存地南安内厝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比干古畫像保存地一一南安内厝
                        
    内厝村位于南安官橋鎮南、國道324綫222公里處,福廈公路穿村而過。總面積約七點五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余人。

    它四面丘陵環抱,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温和(属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近建“村民樓”眺望,無限風光盡收眼簾:東方的晉江、西邊的天竹、南端的前山、北隅的甘山,像飛舞的蒼龍圍繞全境。石壁、后橋水庫的兩長渠和平原溪谷,樹木蒼鬱,果林谷物和蔬菜欣欣向榮,令人神往。改革開放以來,到處廠房林立,“瓊樓玉宇”,绿樹掩映,道路四通八達,縱横交錯;教育發展,莘莘学子,從鄰鄉來到校園。啊!  山川毓秀,前程似錦!

    源流注蓮湖  赤土披盛裝
   
    古南安縣分四十六都,内厝隸屬三十六都。過去,因為十年九旱,被人耻笑說:“内厝鬼,田缺水,車吊戽,像傀儡。”當時抗旱工具落后,即使花了
很大的力氣,逞不能保苗、保收。

    解放后,这里分别興建小型水庫,如石壁水庫,可使内厝農田受益。接着又在平原興建溪閘堤壩,既發電又灌溉,丘陵變農田,遇旱也豐產。  南北那兩長渠,使水頭、石井及晉江部分地區千萬畝田園也能得到供水。治水给内厝人民帶來了幸福。水車、吊杆绝大多數的戽桶已進入了“歷史博物館”。鄰近村落也家家户户装上電燈,入夜,真是“萬顆明珠落九天。”

    交通促開發  工業綻新蕾

    内厝地處福建省南北交通的要冲,公路四通八達,從福州到廈門,當天可以到達。
    四十年代,村民往廈門需先到安海乘船,非三、五天不可。往泉州也需三更造飯,四更起程,因此人們極少外出。現在交通方便,對适一地區經濟繁榮、人民素質的提高,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過去,内厝只有一個土瓦窑和一些簡易釀酒廠。隨着改革開放商品經濟的發展,生財有道,使适塊瘠薄的赤土埔焕發了生機。個體勞動者在村的工業區開辦了陶瓷廠、糧油加工廠、花磚廠、鋸木廠以及機動車輛修理廠。全村現有企業百余家,年產值超億元,年上繳税金幾百萬元,人均收入是改革前的六倍。

    内厝工業区基础設施日益完善,擁有村级10萬伏變電站,三千門程控電話,興建了農業銀行、信用社、郵電大樓。由吕振河先生捐資新建的小學、幼兒园占地十多亩。  由于投資條件日臻完善,這里先后形成三個投資區,
即:由香港客商王育才先生經營的占地七百畝的“方圓綜合開發區”;由新加坡南安分會张水栓先生投資開發的占地三百二十畝的“新南工業區”;由村鎮聯合开发的“莲湖工業區”。現已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
   
    放眼于未來  繁榮靠育才

    内厝在清未的科举制度中,連個秀才都難出。民國時期,受過中等教育的廖廖無几,村民“瞎子牛”(文盲)占多數。解放前的二、三十年間,内厝只有一個大学生。 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教育蓬勃發展。不僅辦起完小、还附設了初中班,青少年都有了上學的機會。這與鄉僑的重視教育事業是分不開的。目前村里有較多的大專生、工程師、講師、醫師,縣局級的干部也有十余人。这虽然不是惊人的數字,但比過去已有質的飛躍。當前在大專院校深造的不少。群众认为,發展教育是百年大計,它可為國家培養棟梁材,為内厝的工业发展培養實用人才。

    三十七年前内厝村里只有二、三間小店鋪,經營烟雜、糖果之類。村民每逢紅白喜事,都得步行幾里、十幾里去購買物品。

    如今,除小店擴展為像樣的商店,又增加了工業區的新街。商店在村里星羅棋布。过去来了客人,苦于“盤罄市遠無佳味”。現在山珍海味就地購買。内厝新街开了几十家商店,商品琳琅滿目。飲食、糖烟酒、飼料、化肥、食雜、小百貨、五金、建材、陶瓷、水果、干果、水產、蔬菜、肉類、香褚都暢開供應。老村民感慨地说:“内厝比過去的官橋熱鬧了”。  有位老華僑離鄉二十余载返乡后诗兴一来,题有如下詩句:“歸來已見山河改,更喜人情順正流。”
 
    內厝经历了天翻地復的變化,但僅僅在起步。投資環境需進一步完善,天時、地利、人和需充分發揮,文化教育需進一步普及,衛生條件有待改善。不過,只要内厝人顺了正流,扬長避短,海内外同心協力,内厝这一比干古畫像保存地,闽南“金三角”的軸心地,定能建成武榮比干文化研究中心一一參观旅游和文明建設的先進區。
 
 
(作者:荣赫 荣成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文章热词:古代 比干 保存 南安 安内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